第4章 七月十四(1 / 2)

旭日初升,秦如意出了后巷,再走出清平街,来到了锦州城最繁华的天水大街上,两旁的铺子都已开门营业,街上行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锦州城为天篪国西南重镇,东西两面皆是大山,而南北面却是一望无际的肥沃平原,加之气候宜人,特别适合人族聚居。

十二年前朝廷肃清了北边叛乱后,天篪国迎来一段长达十多年国泰民安的日子。再加上就藩此地的皇长子褚凤程从不插手州府政务,也不像其他藩王那样鱼肉百姓疯狂敛财,城内百姓安居乐业,锦州城日渐繁华,已隐约有超越京都的态势。

天水大街上,许多商铺门口都有人在烧香烛纸钱,一些家大业大的店东甚至在门口供起了香案,带着家中老小跟店中伙计齐刷刷的在焚香祭拜。

秦如意突然想起,今日是七月十四,民间传统中的鬼节,也是佛家的盂兰节。

据老一辈的说,每年七月十四是人间阳气最弱的一天,很难封住冥界之门。一些法力强大的魔灵便会冲破结界回到人间。

另外一些放不下阳间亲人不愿转世的游魂,便会跟在这些个强大魔灵身后,悄悄回人间一探。当然还包括一些执念太深的怨灵。

于是每年的这一天,到夜幕降临时,城外的那些农户便早早关了大门,彻夜不出。而城内有官府的典游史负责巡夜守卫,那些小鬼小魔根本不敢靠近,所以依旧是夜夜笙歌。

不过这么些年倒也没什么重大的怨灵作恶事件发生。偶尔有些被定性为怨灵索命之事,也都发生在穷乡僻壤,官府也没有什么精力去管,大都草草结案了事。

秦如意在柳家铺子买了两斤卤猪头肉,又到隔壁酒铺买了一坛烧刀子,还打了满满一葫芦的黄酒挂在腰间,这才踏上通往城东的官道。

猪头肉和烧刀子都是孝敬夫子的,而那葫芦黄酒,是带给金光寺后面那位明心大师的。

出了东城门,再往东十里左右有一片紫竹林,穿过紫竹林便是鸡鸣山。

山上是大名鼎鼎的佛门古刹金光寺,据说已存在近千年。天篪国民间普遍信佛,故金光寺平日里香火鼎盛。

特别今日是盂兰节,一大早上山拜佛的民众更是络绎不绝。

鸡鸣山下则稀稀落落的有十来户人家,平日里皆以种菜为生。

蔡夫子的知善堂便是十来户人家当中一户,名声虽大,但实则是一间普普通通的农舍,土瓦土墙的毫不起眼。

大日微红,远远望去,周边仿佛带着一丝淡淡的血色,它穿出了远处连绵不绝的九姑娘山,带来了一股莫名的燥热。

知善堂门口的一小块菜地上,一位双鬓斑白的半百布衣农夫刚给菜园子浇完水,正拎着木桶不紧不慢的往家里走。

走着走着,农夫竟莫名其妙抬起了头,与那轮红日直勾勾对视,眼神也忽然变得无比的深邃。

“先生……”

一个熟悉清亮的声音传来,打断了农夫与烈日的对峙。他带着笑意转过头,一眼便看到了乡间路上,从熙熙攘攘的上香人潮中飞奔过来的青衣儒衫少年郎。

再三看清楚后,农夫便觉得有点可惜,少年郎今日并没有背上他那紫竹小书箱。

秦如意很快跑到了农夫面前,恭恭敬敬的深躬作了个揖,然后把手中拎着的酒坛子夹在提着荷叶包那只手腋下,腾出手抢过先生手中的木桶,跟在先生身后回了门楹上挂着“知善堂”匾额的农舍。

大半年没回来,竹篱笆扎起的小院子里那些花花草草依旧长得很好,屋子里依旧打扫得干干净净,平时读书的那间大书房,书架上的各种典籍善本孤本还是如往常那样摆得整整齐齐。

而两鬓斑白的先生身体依然健硕,这让秦如意觉得是件最值得开心的事。

八年前也是个夏日,老秦头牵着秦如意的手,从城西走到城东,以每年二十两银子作为脩金,让他拜在蔡夫子门下,结束了秦如意野孩子般的晃荡生活。

从此,秦如意便开始了接近八年的认字、抄书、朗读和思辨写文日子。

蔡夫子学识之渊博,不止四书五经礼乐射御,甚至连道家和释门,筹算棋艺等也无一不精通。人又不像城里那些私塾先生那样刻板,这让秦如意很快便喜欢上了读书。虽然城西到城东知善堂两地相隔十多里路,少年郎在这八年间也是风雨无阻从不缺课。

直到老娘走后老秦头病倒,秦如意也只是跟夫子请了假,说是等老爹身体好转了再回来念书。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