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上)(2 / 2)

这就是“闯关东”。闯关东的现象始于清朝中晚期,终于1948年。

叮嘱,告别,他们出发了。

队伍中的少年很有些烦恼,因为没看见表叔。走到村北,表叔在那里等着。

他永远忘不了表叔的微笑。

言老大和6个乡亲是已经合作3年的好兄弟。3年前,过了年,到了青黄不接的最要命的时候,言老大给他们找到一个好活儿。

从开春到麦收的几个月里,庄稼刚长出苗,,而去年的粮食已经吃完,穷人们“下来什么吃什么”——凡是能吃的东西按季节生长出来,人们就抢着采摘——野菜、榆树钱、榆树叶、柳树叶、槐花,等等,等等。这段时间就叫做“青黄不接”。

穷人在这个时期饿死的很多,甚至多于冬天。冬天有白薯,这时没了。

一个外地来的有钱人在定县城里买了个宅院,原有的房子连同院墙全拆,盖新的。他挑选包工队,果断地选中言老大,因为言老大给了他意外的惊喜——一整套设计施工方案。

言木匠从此成名。6个乡亲从此成了言大哥的小兄弟。3年来,他们合作数次,去过保定、石家庄,亲密无间,这在小农社会是十分罕见的。

这三年,年景一年比一年差,时局一年比一年紧,日子一年比一年难过。像样的木匠活儿找不到了,闯关东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

没有盘缠,白薯面撑不过5天,他们边走边找活儿干。如果没有木匠活儿,就给大户铲地,夜里就睡在路边树下,怎么着也能走到地方,这就是出行前的计划。他们有经验,有信心,更有对老大的信任。

走了两天,没有合适的活儿,他们抓紧时间赶路。第三天,近晌午时,他们来到赵庄,一个大村庄。

正是做饭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屋顶上升起炊烟,更传来一阵阵蒸馍的香味。旅途中的人们顿感饥渴,走不动了。

村边一户人家,一个小伙子正在井边打水。看到来了赶路人,热情地请他们喝水。老哥们这是要去关外么?他问。接着又说,这个庄子有不少木匠活儿,老哥们想不想留几天,还是急着赶路?

言老大说,不急,正缺盘缠呢。

喝了水,我带你们去一个大户家。他家大业大,活儿可多呢。这庄子有几个木匠,过了年就一个跟着一个跑了,都去了关外。

赵大户4岁开外,已经发福。正是准备秋收的时候,修缮房屋、粮仓,还有牛棚、马圈、猪圈,修理大车、农具,都是木匠活儿。他正着急,一支专业队不请自来,不由得喜出望外,立即吩咐佣人多做饭。

不等吩咐,佣人把需要磨的刀摆在树下。菜刀、砍刀、镰刀、杀猪刀、铡刀,还有剪子,堆起一座小山。

磨刀是木匠的基本功。兄弟们立即动手,小徒弟打下手,看了一会儿学着做,很快就割到手,好在伤口不大。这是常有的事,一个专家说,他刚给自己拉出个口子。

言老大和赵大户讨论业务。这个带头大哥礼数周全,不卑不亢,胸有城府,温和的表情自然而然地透露出阳刚之气,令赵大户不能不心生敬畏。

活儿不用说,要谈的是工钱。赵大户运用经验,搜肠刮肚想合适的词儿,转弯抹角,终于说,老大,你看这,这……

好说。这世道艰难,谁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东家你放心,咱们不能往高了算。

半个月的时间,赵大户院子里的一切焕然一新。

全村乡亲的木匠活儿也都做了。穷乡亲不用付钱,管顿饭就行,甚至不用管饭。

临行前,赵大户说明年他要请老大和兄弟们来给他盖新房子,打新家具。他还说你们走两天就能到伍家屯,那个伍胖子过年的时候说今年要给儿子盖新房娶媳妇,你们去他那看看,这是我让管家写的条子。我的马车送你们一程。

乡亲们送他们到村口,说你们明年一准儿要还来,可别忘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