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留下这些撮尔小国,虽然可以让大汉的威名远远传播出去,却也是权宜之策。
西域三十六国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绿洲上,来往的行商使团必须在这些地方获得补给,因此位置险要。
为此,匈奴和大汉,甚至是乌孙国都要对他们进行拉拢。
几方势力相互僵持和拉锯,此消彼长,时而匈奴占上风,时而大汉占上风,西域三十六国在夹缝中生存下来。
西域三十六国倒向匈奴人时,常会袭击汉朝的使团和商队,造成了许多人员和财物的损失。
以前,匈奴和大汉在西域的实力相当,大汉即使在西域各国驻军,也极易遭到匈奴人的偷袭。
到时候,玉门关内的汉军鞭长莫及,驻军就要单独面对汹汹的匈奴贼寇,那无异于自寻死路。
如今却不同了,刘贺此次要对匈奴人发动最后一战,彻底将匈奴从漠北赶出去。
这意味着对西域三十六国的管辖方式也要发生改变。
此次,西域三十六国在常惠威逼利诱下,联合派出两千五百胜兵,组成了西域护军,由刘病已任都尉,跟随乌孙军出征。
西域护军的人数不多,但却是一份投名状——让他们不再首鼠两端。
这是刘贺彻底解决西域三十六国及西域问题的一个开始,后面的方略已经谋定,会步步展开。
第一步是建立西域都护府。
在原来的时间线上,要到十六年之后,大汉才会在乌垒城建立西域都护府。
之后,大汉会直接给西域各国“国王”授官,将其纳入到大汉的行政体系之中,对其进行直接管辖。
哪怕是撮尔小国,也难免会进行反抗,所以少而精的驻军是必不可少的。
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大汉对西域正式施行管辖,有了“自古以来”的主权宣称。
刘贺将西域都护府出现的时间提早了十六年,本该出任第一任西域都护的郑吉如今还在韩增手下担任队率。
但是,刘贺已经想到了一个人来承担这份荣誉和责任——那就是大鸿胪行人、海昏侯刘病已。
这样一来,刘病已既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又可以远离长安城,对他,对刘贺都是一件好事。
第二步就是移民和屯田。
等西域都护府完成对各国的直接管辖之后,刘贺将会下令,用优厚的条件,从天下召集百姓移民到西域各国,充实当地。
西域并不是一望无际的荒漠,不只有小块的绿洲,也有许多一望无际的平原和草地。
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会沿着山脉间的缝隙,长驱直入,直达西域西部和北部。
在这两股水汽的滋润之下,漠北的许多地方甚至比河套地区更适合耕种和放牧。
只要处理好人地关系,合理开发,此处足以容纳数量庞大的移民。
两千多年后,为了充实边塞,不也有数以万计的汉人军民来到此处,为华夏构建一道屏藩,将此地开发成新的“塞上江南”?
刘贺不只要将西域纳入大汉的管辖范围,更要通过移民让汉民实充西域,将此处发展成汉地的核心。
第三步自然是徙胡民至汉地。
等西域的大汉移民足够多之后,原来居于此处的西域诸国之人就没有留下来的必要了。
刘贺不愿意做出尽屠胡民的事情,倒不是说他还有当任君的奢望,而是为了几万胡民就背上这个罪名不划算。
到时候,他会直接下诏将西域各国的胡民徙到汉地来。
当然,已经人满为患的关中地区没有他们的生存空间,他们的落脚地是关东郡国,是长江中下游。
他们要么会在不断的通婚中,逐渐被大汉百姓同化,要么会死在为大汉开拓南方的道路上。
总之,他们会像一滴微不足道的水,融入到汪洋大海当中,完完全全地成为大汉的一份子。
这是他们的荣耀和宿命。
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人抵抗作乱。
一旦出现这样的事情,他们就不再是大汉的百姓了,而是大汉的敌人。
到时候,汉军兵锋所指,一定会血流成河。
第四步则是有序开发西域。
大汉各郡国有的事物,西域也必须要有:府衙、驿亭、直道、《圣训正经》……都会出现在西域。
到时候,西域不仅会成为大汉帝国的西大门,也会成为沟通中西的坦途大道,更会成为真正的塞上江南。
到了最后,西域会成为汉军迈向中亚和欧罗巴的跳板,为大汉开疆拓土奠定基础。
至于这开疆拓土的先锋,刘贺也早就想好了,那就是盘踞在长安和三辅的游侠们。
真正有名望的游侠已经很少了,但是游侠这个群体仍然非常庞大,加上效仿他们的恶少年,恐怕有数万之多。
让他们留在长安城或者地方郡国,仍然会是一个不安定因素。
当街杀人、依附大族、扰乱民间——此时的侠与后来的侠可完全不是一个东西。
这一年多来,刘贺按照原来的计划,让郭解带着刘病已游走在游侠之中,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理念传播开来。
郭解和刘病已做得不错,已经有了很大的效果,如今的游侠们蠢蠢欲动,想出塞做一番事业。
西域开发之后,刘贺会号召这些本就有冒险精神的游侠和他们的亲眷,向中亚和欧罗巴进军。
他们会像历史上的白人殖民先驱一样,在中亚和欧罗巴建立一个一个华夏子民的据点,成为大汉开疆拓土的跳板。
也许再往后,这些游侠还会漂洋过海,到新大陆去殖民开拓,让汉旗插满整个寰宇。
再往后的事情,刘贺就已经看不清了。
大汉到底能够走出去多远,就不是刘贺能够控制的了。
就如同之前他所做的其他事情一样,他只给一个最初的推动力,而后的发展路径就交给大汉百姓臣民自己来决定吧。
所有的这些野心的起点,都寄托在眼下的这场战争上。
刘贺有绝对的自信,知道汉军一定会旗开得胜,但是他仍然会有些紧张:毕竟有许多人,注定不能再走回长安城了。
这一日,从辰时到午时,整整四个时辰,数万汉军在在刘贺的目送之下,尽数开离长安城。
站在北门城楼上的刘贺一直沉默不语,目送那些越来越模糊的身影越走越远。
直到远在天边的黑影越来越模糊,并最终消失在视野的尽头时,刘贺才将自己的视线收了回来。
新政方兴未艾,还有许多措施要逐渐推行,刘贺是一刻都不能停下来。
他要乘着汉军的威严,尽快将这些新政一项一项地推行下去。
“韦贤!”刘贺转向了不远处的韦贤问道。
“老臣候诏。”韦贤说罢,三步并作了两步,拜在了刘贺的身前。
以往,韦贤仗着自己是一个老臣,总有几分傲气,喜欢端着架子。
但是今日,他的身体伏得格外低,状貌更是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