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四叔羁旅他乡,寡人才忝居大位。若是堂兄不服,早应提出异议。而今四叔已逝,为何旧事重提?”
蹶由归国前,身为诸樊儿子的公子光,在吴王僚即位时,可提议重新轮替,从他开始第二代的兄终弟及。如果是这样,吴王僚就要把大位交给公子光。
蹶由归国后,吴王僚和公子光都不属于合法继承人。若是蹶由对王位有异议,理应由他继承王位。可是他没有提。
既然两人都不提,吴王僚的王位便是默认的。随着时间流逝,成为既定事实,不容质疑。
“从前不提,乃是时机不合,无可奈何只得顺从隐忍。如今却不同,大军身陷困境,大王无可倚仗,只有公子光一人。又兼太子幼小,国中空虚,正是居心叵测者兴风作浪的大好时机。以公子光的智谋识见,岂会不知?”太傅对公子光的认可跟怀疑一样多。
“为何太傅对公子光前后看法反差如此之大?”吴王十分不解,“公子光卧床不起,是太傅向本王进言,救公子光就是救大军于危难,挽王室于既倒。为何此时又对他满腹怀疑,以为他要对本王不利?”
“时不同,事异也。”太傅苦口婆心的说道:“当日要救公子光,是出于为国救才。今日要防公子光,是出于对大王安危的考虑。”
“以太傅之见,该如何是好?”吴王不想多费唇舌,直接把问题抛给太傅。
“以下臣之见,大王以前方战事紧要为由,回绝公子光的宴请。”太傅偷偷用眼角余光看了一眼吴王,见他不作声,继续道:“只说是......待大军得胜归来再庆贺不迟。”
“本王身为一国之君,怎能出尔反尔?”吴王一忍再忍,仍是无法压制,扬声道:“太傅一向言出必行,为何却让本王做反复小人?”
“大王请息怒。”太傅慌了神,赶紧跪下,解释道:“大王了解老夫的为人,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劝人背信弃约。只因事情危急,老夫一想起公子光的笑,便觉不寒而栗,这才劝大王不可赴宴。”
“起来说话。”吴王轻抬右手,示意太傅起身。“本王知晓你的为人,绝非无故起浪的好事之徒。只是你的揣测未免太过玄虚,本王很难相信。”
“老夫少时曾拜师学过星相命理,虽荒废多年,仍有半技在手。”太傅站起身,走到吴王身侧,附在他耳边轻声说道:“公子光颧尖耳反,腮横齿凸,为人固执,自以为是,一旦立下目标,绝不轻言放弃。”
“若是认定他人有错,定会不择手段,报仇雪恨。若有得罪,更是残忍至极,无所不用。大王仔细回想,四叔未归时,他可曾对大王继位表示过不满?”
“容本王想想。”吴王静下心来想了好一会儿,“曾听左右侍从提过,他在府中饮酒醉后曾发过一誓,说是本该属于他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大王可还记得,四叔从楚国归来后,他频频去往四叔府,后来竟被四叔赶了出来?从此以后,两人形同陌路。”太傅又道:“四叔什么也不说,下人们已经议论纷纷,说是公子光想和四叔联手,对大王发难。四叔不肯,二人便不欢而散。只是四叔为人谨慎,为免生事,绝口不提罢了。”
“此事你如何得知?为何竟不对本王提起。”吴王大为惊异。
“四叔羁留楚国十余年,早已心灰意懒,只想自保求全。老夫所听,不过是闲言碎语,如果传到大王耳中,岂不成了捕风捉影,无事生非?老夫看事后也没掀起浪花,也就责令小厮不得多嘴。四叔也把家中仆役全部撤换,息事宁人。”
“如此说来,公子光酒后所言是意有所指了?”吴王一听,不禁大怒,厉声道:“枉本王对他如此信任,为他求医,给他晋爵加官,还赏赐无数。”
“大王切莫冲动。”太傅好言安抚道:“公子光有功于王室,自然该赏。为他求医,因为他既是大王的堂兄,也是国之大才。只要他行事正当,恶行不彰,一切照旧便是。水至清则无鱼,世上岂有完美无缺的人?”
“还是太傅看得长远。”吴王想了想,点点头,“虽然公子光想行大事,却无实际行动,为何从前不防,此时却要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