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春去秋又来(2 / 2)

不过根据某些蛛丝马迹,他倒有过分析。

刘恒这些年对待诸侯王的态度并不亲近。

七年前韩王因言获罪,差点被除去王位,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削去了将近一半的封地。

而项羽同样遭受了针对,刘恒借着由头,从楚国境内划出了几座城池,规划给周边的郡县。

但刘恒并非只针对异姓诸侯王。

由刘氏统治的齐国,反倒是最惨的那个。

在众多诸侯国中,它的土地最为肥沃和富饶,加上有不少齐地出身的官员在朝中做官,显得势力庞大。

故而刘恒专门花费数年时间,着手将它拆解。

因此现在的这个齐国和刘邦时期所分封的能够齐国,它东西南北的每个方向,裂出城西国、胶东国、胶西国等诸侯国,相比原来,势力简直天差地别。

无独有偶。

荆国、代国一样遭到弱化,只是它们本身不强,刘恒没有便做得很过分。

因此长沙国继续姓吴的可能性很小。

按照陈洛的猜测,这下长沙国没有合适的继承者,那么刘恒肯定不会选择让吴氏的旁支去进行继承,那不符合他这些年的总体执政思路。

但要说将长沙国除国,刘恒倒也不会那么做。

毕竟从地理位置上看,长沙国与南越相邻,如果改为郡县,等于说是未来与南越国交流的各种事宜,需要由地方郡守去处理。

这对于普通官员来说,压力太大了些。

要知道作为大汉诸侯国的长沙国与作为外藩的南越国,基本处于平等的地位,两者都不能压住对方,遇到需要商谈的问题,都是和和气气地坐下来。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乃是长沙王有足够的自主决定权。

换成地方上的郡守,他们面对某些重要且紧迫的问题,没有足够的底气去做出决断,或许部分官员拥有魄力,但不可能每一位官员都拥有那般果决。

比方出现南越陈兵边境,甚至发动袭击,那郡守会在没有令符的情况下,冒险调兵前去抵抗吗?

私自调兵,可是杀头的大罪,哪怕情有可原,但上面绝不会因此进行封赏,而且指不定会留下什么不良的印象。

今天南越进犯,你敢调兵还击,来日天子巡猎,你万一中途调兵搞事怎么办?

至于郡守照章办事的话,则需要上书请示,经过繁琐的程序,那必然会延误战机。

何况真到了危机关头,南越军队兵临城下,郡守会选择死守城池,还是弃城而走,这又是一个问题。

秦末天下大乱,不少秦朝的官吏听闻起义军将至,他们的选择是果断开城投降。

毕竟就拿着两千石的俸禄,自己玩什么命啊?

而诸侯王面对敌人进犯,思路就有所不同。

那些郡守眼中的“工作”,就是诸侯王安身立命的基业。

他们脚下踩着的土地由曾祖父取得,再经祖父、父亲一辈辈传到自己手中,未来再要传给儿子的家产。

如果它被抢走,那他们的荣耀、财富还有名声,统统丧失,将变得一无所有。

因此面临同样的危难,官吏逃走的可能性,远远高于受封在那儿的诸侯。

刘恒断然是清楚这点。

因此长沙国必然不会除国。

只是没有确切的消息,陈洛不打算乱猜。

咳嗽一声,陈直压低声音道:“我得到的消息,陛下是打算让刘氏去继承长沙国,而人选大概率将会是刘午。”

“刘午?”陈洛有些疑惑,感觉自己对这个名字没有什么印象,一时半会没有想起来这人是谁。

陈直提醒道:“他乃是先帝庶长子,颇有贤名,成年之后,有不少臣子都提议将他外封为王。

不过陛下一直没有表态过,某段时间内,长安还流传过陛下打压先帝子嗣的言论。”

“原来是他啊。”经过这番提醒,陈洛将这个名字在记忆里对上了号。

刘盈的几个庶子存在感都不高,绝大多数都默默无闻,这个刘午还算掀起过一阵风浪。

在他及冠的时候,有不少臣子上书,请求将他外封。

当时刘恒倾向于答应下来。

他继承的乃是刘盈的帝位,太过怠慢刘盈的子嗣,在名声上不太好听,而且刘盈的庶子想要威胁到帝位,属于是无稽之谈。

但刘恒在那个时候暂且搁置争议,主要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地方封给刘午。

巴蜀、赵地、魏地还有三河地区,是属于朝廷的后花园以及基本盘,如果这些地方谋反,想要突袭进关中,只需旬日,隐性威胁极大,因此不可能封给诸侯王。

至于齐地,目前属于刘肥那几个儿子的自留地,那些人虽然内部争抢得凶狠,可若是将刘午安排过去,必然会引得他们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那样的话,就不是刘恒想要见到的情况了。

故而刘午依旧待在长安,处境尴尬。

直到吴著绝嗣,王位空了出来,在“非刘氏不王”的框架下,入主长沙国的人选就非常有限,刘恒又不可能挑选关系疏远的旁系,去担任一国之主。

那么刘午重新进入刘恒的视野,实属正常。

不得不说,刘恒安排他入主长沙国,给了一块不算富庶的地盘,换来不错的名声,实在是一箭双雕,面子里子都没有亏。

“有点意思。”陈洛微微眯眼,轻声自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