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鄱阳湖之战——八方会攻
正月初二日,自赣南北上的总兵党守素、参将马重禧两部四万明军抵达瑞州高安县。
抚标监军余应桂率部两万自崇仁出兵,占领了丰城县。
明军各路兵马,分别从东、西、南三个方向窥视南昌城。
南昌清军惶惶不可终日,明军步步紧逼,逐渐蚕食南昌外围,再这样下去,南昌就会成为一座孤城。
总兵柯永盛无奈之下,遣亲信化装出城,走陆路前往九江报信。
初二日夜,明军总兵李锦、参将刘汝魁两部自抚州临川进入温家圳,与王之仁部会师。
与此同时的芦潭镇,明军太湖水师黄蜚率军,发起了破袭。
芦潭守军张应祥仅有一万兵马,面对五倍于己的明军水陆进击,坚持了一个时辰,旋即溃散。
张应祥率亲骑急奔昌邑镇,投黄山营中避乱。
黄山得知芦潭失守,急忙遣人向副将李国英报信,请求其准许自己率军撤回建昌。
现在的昌邑,南北皆是明军,处在了前后夹击之下,再坚守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黄山可不想自己的三万兵马白白损失在这里。
李国英接黄山急报,得知芦潭失守,从榻上坐起,心中惴惴不安。
明军这是在逐一剪除南昌外围的屏障,打法实在是太稳健了。
这就像是被明军一层层扒去了衣裳,却不敢轻易还手,因为郑森的大军就在南昌外围,一旦还手,就会被其咬死。
明军胜而不骄,步步为营,令李国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棘手。
在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还是保存实力为上,让黄山率部退守建昌。
昌邑小镇,根本经受不住明军围攻。
黄山所部又多火炮,守城最为合适,不可轻易损失。
可当李国英的军令抵达昌邑之时,却为时已晚。
昌邑在太湖水师破袭芦潭后的一个时辰内,被从赵家围北上的闽督郑森的大军包围。
明军骤至,黄山登寨墙而望,见火炬无边,人影幢幢,徒叹奈何。
他早已有所预料,郑森一定不会放过自己。
躲在黄山营中的芦潭守将张应祥观明军兵力庞大,心如死灰。
这小小的昌邑,如何抵挡得住如此洪流?
南昌与建昌也一定不会分兵来援,他们只能困守在此,直至明军破营。
黄山自知已陷绝境,无路可走,于是下令全军准备突围。
昌邑是个小地方,无法囤积太多的粮草。
之前鄱阳湖还在掌控之中时,昌邑守军的补给粮草都是走水路从九江转运。
但现在,他们已经后继无援,粮草断绝。
昌邑镇中的粮草,也仅仅够支撑十日。
与其坚守十日弹尽粮绝,不如趁现在明军新至,冒死一搏。
黄山的军令十分果断,清军火速集结。
这时,镇子外,郑森正在部署各部围困昌邑,他并不准备强攻,因为他知道,黄山部乃是闽兵精锐,强攻一定损失很大。
昌邑弹丸之地,只需将其团团围住,待其粮尽,便会不战自溃。
夜里丑时末,雪停,风止。
明军刚刚完成了对昌邑的包围,各部正在连夜修筑营垒。
昌邑西北,屯军在此的是左武卫营参将甘辉。
士兵们正在连夜修筑营寨,甘辉率亲骑二百在营外游走。
西北,是通往建昌的方向,清军若是想要突围,便会选择这个方向。
郑森将这里交给甘辉守备,也是看重甘辉所部的精锐。
甘辉十分谨慎,他在昌邑周边部署了许多游骑,一旦有风吹草动,都会被第一时间发现。
在营外巡视了一番后,甘辉便准备返回歇息。
几日来连连进军,令他十分疲惫。
想来清军粮草未尽,应当没有那么快突围。
于是他便回到了军帐之中,和衣而卧,倒头就睡。
寅时,昌邑寨门悄然打开。
清军开始出动,向西急奔而去。
明军游骑第一时间发现了清军突围,急报甘辉。
但黄山已经遣所部骑兵全速突击,几乎就是赶在明军游骑身后,杀到了明军营外。
顿时,明军营中锣声哨声,响成一片。
甘辉从梦中惊醒,抄起枕边长刀,三步并作两步,冲出了帐外。
只见清军骑兵踏营而来,好在前军精锐,已经组织起了防御,正在与清军厮杀。
这时,清军大举突围的消息传来,甘辉心中一沉,黄山这家伙,还真是果决。
甘辉立刻组织所部阻截清军,黄山所部只有数千骑兵,踏营失败,无奈后撤。
黄山押步卒在后,得知明军有备,没有一鼓而破,心中略有惊讶。
询问了一番后,这才知道,当面镇守的人是甘辉。
甘辉之名,他略有耳闻,乃是郑军年轻一辈之中不可多得的智勇双全之辈。
有他驻军在此,突围不易也。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必须从此突破,直奔建昌,才有生机。
黄山当即令各部集中力量,直冲明军大营,争取一举击破,突围而出。
清军汇聚杀来,三万人马,声威浩荡。
甘辉率部六千,结阵以待。
西边的动静,很快便传到了郑森耳朵中。
得知清军连夜突围,郑森亦稍有惊讶,于是立刻遣骁骑镇陈魁率部支援甘辉。
驻兵在昌邑之北的左副帅刘国轩得知清军向西突围,立刻率部出击,前去驰援甘辉。
黄山督部杀进了甘辉的大营,迅速与严阵以待的明军交手。
参将张应祥也率数百士卒,亲身奋杀。
甘辉所部瞬间就淹没在了清军人潮之中,但就像是被海浪包裹的礁石一般,不动分毫。
黄山心急如火,他只有一炷香的时间,一炷香之内,若是击溃甘辉,明军的援兵就会从四面八方涌来。
为了激励士卒,他亲自举刀,来到了阵前搏杀。
清军黄山奋战,士气高涨,开始猛攻。
甘辉见状,也亲自操刀上阵,直奔着黄山杀去。
天昏地暗,黄山正挥刀狂砍,忽然一阵罡风袭来,吓得他急急弯腰躲避。
甘辉的刀锋,削去了黄山盔顶长缨,在头盔上,擦出了火花。
黄山顿时冷汗透体,好悬就丢了性命。
一击不中,甘辉挥刀再攻,黄山咬牙迎战,两人激烈搏杀起来。
黄山降清,是郑家的耻辱,给闽兵丢了脸,甘辉心中怒火熊熊。
甘辉那大开大合的刀法,令黄山心惊肉跳。
素闻甘辉勇武,今日亲身感受,果然厉害!
这时,忽然别处传来了高呼声。
清军左翼在张应祥的率领下,突破了明军防线,已经突围而出。
明军寡不敌众,一时无法封闭漏洞,清军开始尾随张应祥而出。
甘辉心中大急,一招震开了黄山,率领亲兵调头就去填补防线。
黄山自然也不会放过机会,当即高呼部属相从,直奔缺口。
明军的防线,就像是决口的堤坝,缺口被清军越冲越大,有全线崩溃之象。
甘辉知道已经挡不住了,于是急令各部收缩,保存兵力。
突围而出的清军头也不回的向西狂奔,一路丢盔弃甲,十分狼狈。
黄山策马疾驰,要到建昌,还要过东阳新泾,渡水十分耗时,所以他强令各部不许停歇,全速撤离。
东阳新泾,过芦潭入鄱阳,好在副将李国英有先见之明,早早在水上搭建了二十座浮桥,以便往来。
清军一路奔逃,抵达东阳新泾之时,人困马乏,在岸边横七竖八,躺倒一地。
天寒地冻,很多人躺下后,就再也没有起来。
黄山粗略点算了一下人数,三万兵此刻已经不足两万。
后方来报,明军并未追击,这里,已经临近建昌,应当安全一些,于是黄山令士卒稍歇片刻,再行渡河。
但就在清军刚准备喘口气之时,忽然马蹄声如炸雷,自东传来。
黄山仓惶起身上马,呼喝士卒过河。
清军士卒如惊弓之鸟,此时哪里还听号令,纷纷四散而逃。
明军大批骑兵杀到,如墙推进,所过之处,清兵皆化为了肉泥。
来的,正是骁骑镇参将陈魁,率骁骑六千,冲杀清军。
黄山见大军溃散,明军如风卷残云一般,在水边展开了屠杀,心如刀绞,欲哭无泪。
三万大军,转眼间,灰飞烟灭。
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黄山也只能先保自己的性命,在亲兵掩护下,直奔建昌县城。
溃散的清兵意欲投降,可没想到当面的明军根本不予理会。
陈魁率亲兵驻马岸边,身如铁塔的他眼中满是冷漠无情。
对于这些闽人叛徒,他绝不接受投降。
“传令,一个不留,尽数诛杀!”
“得令!”
在这东阳新泾旁,陈魁督兵,斩首一万八千余级,清军溃兵在明军骁骑追杀之下,无一走脱,全部伏诛。
陈魁令人收敛清军尸首,全部堆放在建昌城东五里之外。
卯时,黄山仅率七八骑逃入了建昌城中。
参将张应祥早已先一步入城,副将李国英在县衙见到了狼狈不堪的两人。
堂中,三人相顾无言。
这一战之败,鄱阳湖就像是颗明珠一般,彻底被明军收入囊中。
南昌城的东部屏障也全部丢失,即将成为一座孤城。
李国英心中有火气,但是他发不出来。
黄山的决断并没有错,昌邑不能久守,只能从速突围。
只是明军兵强,才以致溃败。
眼下再斥责黄山,没有什么意义。
良久,李国英轻轻拍了拍公案,长叹道:“军力不济,只能固守建昌、南昌二城了。”
黄山丧师,心情低落,默默点了点头。
张应祥也是无言,堂中气氛十分阴郁。
李国英强颜欢笑着安慰了两人几句,便命他们退下休息。
随后,李国英遣快马,火速向驻军在乌山与生米渡的卢光祖、高进库二人传信,命他们合军后撤,退守鸡笼山,与南昌互为犄角,防御明军进攻。
鸡笼山地势较高,可俯瞰南昌城,占据鸡笼山,便可以使明军不能全力攻城。
副将高进库与卢光祖两人合军有六万兵马,与南昌相呼应,抵挡明军,应当没有多少问题。
李国英不知道他们能坚守多久,他心中对战事走向,持悲观态度。
洪总督撤回了九江,李国英看得出,其实洪承畴也对江西局势并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