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工夫,元好问在院长王若虚引领下走进书院大讲堂,王若虚满面红光,对着学生们说:“这位就是我的同僚,也是莫逆之交的元好问,他比我小许多,可在文学上让我难以企及,希望学生们在这段温暖如春的时光里好好学习吧,请你们珍惜这次难得的文学盛宴。”
元好问一身青色长衫,两鬓斑白,一双明亮的眼睛里透露着智慧的光芒。他等院长王若虚说完,连连对学生们抱拳施礼,学生们也虔诚地施礼致敬。此时元好问满面春风,对着学生们说:“说实话,你们院长王老先生既是我的良师也是益友,我们在一块工作好长时间了,王老先生是我的引路人,我来到你们蒿城,来到滹阳书院,我感慨颇多,一句话,你们蒿城人杰地灵,培养出了不少国家肱骨之臣,比如唐朝尚书右丞倪若水以及其家族,也就是倪伟先生的老前辈们,还有东汉时期贤明皇后郭圣通、北魏著名良吏杜纂、平北将军张普惠、我的老前辈古文家周昂等等,在此举不胜举,让我倍感荣光,借蒿城这块宝地能够给你们讲课,幸甚至哉!”
元好问几句开场白,让彼此的心融在了一起。
接下来的日子里,元好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肺腑之心恩泽着满园桃李。他分层次分阶段有条不紊地讲解文学上的知识底蕴以及自己在文创道路上的种种感悟与启发。
元好问授课的消息,就像长上了翅膀一样,无极、新乐、晋州、真定、获鹿、定县、元氏等州县学生慕名前来学习,学生们学习氛围活跃,提问学生众多,有问长短句方面的,有问散文方面的,有问小说方面的,有问历史学方面的,等等,不一而足。元好问都认真进行了解答。其中,蒿城有一个学生叫安滔,他提出的问题多,也比较尖锐。
那次,安滔给元好问施礼问:“元先生,我最后问你一个有关诗歌创作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写诗歌基本的条件有哪些?学古诗有哪些要领?”元好问也顾不上疲惫,他咽了一下唾沫,手捋了一下花白胡须,抑扬顿挫地说道:“学古诗一言半辞传在人口,遂以为专门之业,今四十年矣。见之之多,积之之久,挥毫落笔,自铸伟词,以惊动海内则未能;至于量体裁,审音节,权利病,证真赝,考古今诗人之变,有戆直而无姑息,虽古人复生,未敢多让。”由此可见,元好问在把自己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相比较时,对于后者的自信和重视程度。
元好问一天课下来,依然笑容可掬乐此不疲。
课余时间,王若虚携元好问畅游滹沱河,睇视恒山送青,观渔舟唱晚,青纱帐一望无垠,看蒿城姿态各异的宫灯:二鬼摔跤型、贵妃醉酒型、玉莲灯笼、二龙戏珠型,品蒿城宫酒回味悠长,吃蒿城宫面等地方特产。尤其让他咋舌的是:绵长味美的宫面中间竟是空心。此番下来,让他百思不得其解,莫名其妙。此情此景,让元好问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
公元1243年春(元太宗十五年,王若虚一个山西的朋友到山东出差。当他途经真定府蒿城时,便着意造访王若虚。在王若虚住处,他对王若虚的儿子王恕说道:“请王公跟我一起到山东去看看吧。”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王若虚一看阔别多日的好友来到家里,便设宴招待,二人推杯换盏,肺腑之言滔滔不绝。王若虚面对好友盛情便欣然同意,并乘车一道前往。
山东东平县官严侯获悉大学者一代清官王公到来,遂深感荣幸。严侯带领手下官员置酒高会。王若虚看到当地人着装打扮,礼乐之风,依然传承着儒家风俗,很是喜欢于心。
王若虚在严侯盛情款待下住了十几天后,方启程到达泰山驻地泰安县。
严侯命令刘从事及几个侍从人员跟着王若虚一同旅游,并保证王公的行程安全。
王若虚年纪虽高,可腿脚依然灵便,不肯落后。王若虚走到回马岭,看到这瑰丽神奇的大自然,遂撩起衣服,就道拜揖眼前的峻岭峰峦。王若虚被美丽风景所陶醉,而乐不知倦秀色可餐。
王若虚一行蜿蜒逶迤至黄岘峰,便在萃美亭休息。王若虚环顾着幽美风景,回头对同游说道:“汩没尘土中一生,没有意料到老了老了还能造访仙府,诚得终老此山,我的志愿就算完成了。”
王若虚说罢,便约刘从事先归。而后,王若虚打发儿子王恕上前面勘探夷险路况。
王若虚吩咐完毕,便耷拉着双腿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闭目养神起来。可是,过了好长一段时间,若虚仍然瞑着目就跟打着瞌睡一样。
跟从者看着王若虚长时间不醒也不动,不由地在心里起了怪。他们上前瞪大眼睛观察,若虚肢体柔软,颜色没什么改变,再仔细一看,我的呀!竟发现王若虚驾鹤西游,逝世已多时。
从事刘子忠等人见状,又惊又怕,心里的话:上面让咱来护驾来了,突然主人死了,你说这差怎么交?他思来想去,不禁悲从心中起,泪自眼中流。
总以为和尚道士一生一世修静业,他们圆寂坐化未必能够这样去世。看来,王若虚没有成仙谁信呢?!
王若虚逝世后,葬于藁城野庄镇新兴村,与祖坟合葬一起。时年,金亡第十个年头。
金末元初文学家李冶,元朝士大夫,栾城人,闻悉后赶来凭吊并为王若虚撰文,盛赞王若虚的卓越功勋。他在《〈滹南遗老集〉序》中指出:今百余年,鸿生硕儒,前后踵相接。考其撰著,訇磕彪炳,今文古文,无代无之,唯于议论之学,殆为阙如,惟滹南先生学博而要,才大而雅,识明而远。所谓虽无文王犹兴者也。其《文辨》《诗话》专门论文论诗,虽未形成完备的体系,却从始到终,观点鲜明,有不少独到见解。
挚友元好问惊悉后,即刻动身前来吊唁并为之写下了墓志铭。元好问总览王从之著作文集之后,不胜唏嘘道:“从之之没,经学、史学、文章、人物、公论遂绝。不知承平百年之后,当复有斯人否也?”
王若虚一生宦途比较顺利,他的文风与赵秉文如出一格,爱好议论,文字有体致,不喜出奇。王若虚比较赞同舅舅周昂的文创主张:"文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他的评论也以其为宗,崇尚平淡,讲究造句遣词,开一代词学之宗。
王若虚尤其好赏阅品评古人,他认为:李纯甫虽才高,好作险句怪语,无意味。司马迁的史记,动失堕节多。韩退之原道,如此好文字,末曰人其人火其书,太下字。柳子厚肥皮厚肉,柔筋脆骨之类,此何等语?他最推崇苏东坡,称其为“千古第一”。
王若虚好从古代名篇中直言利弊,他说:陶渊明《归去来辞》,前想象后直叙,不相侔。伯伦《酒德颂》有大人先生,是寓言,后闻吾风声,“吾”当作“真”。退之《盘谷序》,前云友人,后云昌黎韩愈,似不相识。永叔《苏子美墓志》,争为人所传,既用“争”字,当日人争传之,不然曰为人所传,不须争字。子瞻《超然台记》,无有以蔽之矣,矣字不妥。王若虚此类批评文字甚多,不可胜记。
王若虚,讲究用词,文章贵平淡明白。他与雷希颜崇尚简古,互不相让。王若虚认为:“实录止文其当时事,贵不失真。若是作史,则又异也。”经常改动雷希颜所作,雷希颜气愤不平,对人说:“将吾二人所作令天下文士定其是非。”王若虚亦不屑一理,曾说:“希颜作文好用恶硬字,何以为奇?”在他的《滹南集》诗话卷三中抨击雷希颜宗师黄鲁直,认为其穿凿,好异。王若虚与雷希颜成为文坛中两个流派的代表人物。
汴梁王成之,每闻其议论,便对人们说道:“假使王先生生于东周末年,得及孔夫子之门,也会与七十子一样呀!”
王若虚是金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主张言诗应该本于自然,以求真求是为第一要务,他说:“夫文章唯求真实而已,须存古意何为哉?”因此,他提倡写诗“哀乐之真,发乎情性,此诗正理也。”他反对李纯甫等人的刻意求奇倾向,他推崇苏轼那种信笔抒写、纵横奔放而能体现其真性情的作风。
他写的诗歌明白流畅,富有思想性。他在《贫士叹》一诗中写道:
甑生尘,瓶乏粟,北风萧萧吹破屋。入门两眼何悲凉,稚子低目老妻哭。世无鲁子敬、蔡明远之真丈夫,故应饿死填沟谷。苍天生我亦何意,盖世功名实不足,试将短剌谒朱门,甲第纷纷厌梁肉。
此诗极具现实主义色彩,与唐代诗人杜甫文风颇为相似。
王若虚看到祖国(金国山河破灭之后,不求闻达,遂隐居故乡,自己给自己封号慵夫,曾吟诗自嘲道:
身世飘然一瞬间,更将辛苦送朱颜。
时人莫笑慵夫拙,差比时人得少闲。
他曾诗咏故园,藉以言志。
其一
艰危尝尽鬓成丝,转觉繁华不可期。几度哀歌仰天问,何如还我未生时。
其二
日日天涯恨不归,归来老泪更沾衣。伤心何啻辽东鹤,不独人非物亦非。
王从之赤心报国矢志不渝,他为了怀念故国,铭记于心,遂以“滹南遗老”自称。尔后,不少文人骚客以及爱国人士前来野庄镇凭吊金代文学家王若虚。
著有《慵夫集》《滹南集》等。在《溥南集》中还有《史记辨惑》十一卷、《诸史辨惑》二卷、《新唐书辨》三卷等,是对百史研究的著述。其学术论著部分,辩难驳疑,不落窠臼,对汉朝、宋朝儒者解经之附会迂谬以及史书、古文句法修辞之疏误纰漏,多有批评订正。他一生勤奋好学诲人不倦,为官以人民至上,竭尽全能服务大众,他用碧血丹心把大爱深深地根植于沃土,为国尽忠,甘于奉献。他著述颇丰,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邃密的夜空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