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石权(2 / 2)

“这位公子,黄铜的价钱都是定好的,一斤三两银子,您要是有额外加工样式,还得加些手工钱。”铜铺掌柜的详细一说。

虽然没有表露出来,贺宣已经看向那几个小个的秤砣,“掌柜的,衡器有吗?”

“当然有,在后边,我给您拿来。”伙计在旁边听着话,就去后边找秤杆。

这家铜铺东西比较齐全,铜镜,脸盆这些都有,边上的小秤砣一个个做成动物形状,不仅可以衡量,还能在手里把玩。

今日要买的东西不少,贺宣没有一样样欣赏,看了秤杆之后,买了个一斤重的秤砣,大的实在买不起,询问了掌柜的后,才知道,除了铜权(铜秤砣),还有石权。

石头做的价钱就便宜了不少,等伙计把一个二十斤重,刻着如意纹样的石权搬上车,也过去半个时辰了。

买好了衡器,庄子里的小麦晒好就可以称重入库了。

三人来到杂货铺,时间到了巳正,这回是老杨去谈的价钱,宅子里要买水缸,水桶,木盆,油盐酱醋这些,量还不少,跟掌柜的砍砍价,还能送些小东西。

有粮在车边上守着,贺宣去对面的木匠铺子看看,家里还缺不少桌椅板凳。

木器铺子的门窗都是展示品,上面雕刻各种祥瑞的图案,贺宣只认得祥云纹,蝙蝠纹,一件件刷了漆的家具,看起来就透亮,这绝不是一日之功,得上四五遍才有这种效果。

一个伙计上前招待贺宣,“公子您看些什么?”

“你们这里一套有几件,怎么卖的?”

“您要是买中堂家什,一般有六件的,翘头案,八仙桌,配上两把圈椅和两个花架,要是十二件,就更多一些...”

伙计一边说,还指给贺宣看,铺子里的桌椅确实看起来比以前村里的要光亮些。

“价钱呢?”贺宣问道,伙计介绍了许多桌椅款式,就是没有说价格。

“这就看木料了,您有什么要求?”

“你们铺子里有哪些木料?”不懂的时候就要多问。

“紫檀的,黄花梨,酸枝木这些价钱不仅要贵一些,还要看有没有合适的木料,一般的人家都做榉木,榆木,楠木比较多。”

伙计说起这几种木材的好坏,贺宣反正不太懂,就当涨涨知识,等有粮在外边探头探脑的时候,订金都交了十两银子,订了一套中堂家具,一张书桌,一个衣裳架子,掌柜的还送了两个凳子。

等上十几日功夫才能交货,木材都是准备好的,做好了之后,还要刷几道漆,就比较费时间。

贺宣今日花了有二十几两银子,还要去杂货铺付钱,老杨买的这些还没给钱呢,掌柜的已经安排人往驴车上装木盆和木桶,明显有些装不开。

贺宣让有粮去叫个车夫,再雇个牛车,把水桶木盆这些放在牛车上,来都来了,索性再买些水壶,碗筷回去,两辆车都装上,要不是铁器需要时间打制,贺宣还能在买几个铁锅炒锅。

现在只能预订好,付了钱,下次谁来这边,带着文书过来取,贺宣订了两个炒锅,一个铁锅,还有锅铲,家里两个灶台明显不够用,这么多人的饭菜做不过来,干脆再砌一个,正好家里砖块石灰都有。

炒锅比铁锅小一些,可以在炉子上用。

这个时辰,买完都过了午饭的点,三人带着牛车还要赶回去,贺宣走累了,让有粮去街上买些吃食。

果然不能指望有粮买啥好吃的,带回来几个蒸花卷,和芝麻烧饼,贺宣给的铜钱不少,就是偷懒了下,不想走路,午饭就喝点水吃个烧饼凑合。

冒着大日头,往回走,牛车车夫等送到了,还要回来,一来一回就要不少时间。

贺宣被晒的不行,直接顶着新买的木盆遮阳,还好雇了牛车,走累了还能上车坐会儿,不然一天逛下来,再走一个多时辰回去,腿都要累断了。

回到田庄,叫大家出来搬东西,都放到前院,让小竹安排着分发,贺宣回屋喝水,半路上,水壶就空了,大热天的没水喝,真是越走越渴。

咕咚咚灌下去一壶水,才算解渴。

小竹结清了车夫的钱,回来的时候心疼的念叨,“这京城牛车都要贵上许多,在县里,五文钱都可以包一日,现在十文钱才走一趟,京城的草都要钱不成。”

确实,这几日宅子里买的不少东西,价钱都比以前高些,不过天子脚下,物价高些也是正常的,小竹有粮替贺宣着想,总觉得太贵了。

收拾好东西,水桶水缸这些归位,秤砣这些也收到库房里,跟农具放在一起。

下午把屋顶修好,今日就休息了,因为是中元节,晚饭要早些吃,俗话说“七月半,鬼乱窜”,吃过晚饭去路边烧了纸钱,就都在家呆着,不出门了,免得挡到先人收供奉。

贺宣闲着无事,就在前院给下人们讲起中元节的起源,小竹给公子准备好椅子和茶水。

“七月十五是道教的节日,传说,这一日是地官的诞辰,故此会赦罪,地府鬼门打开,地下的鬼魂蜂拥而出,有家人的就跟家人团聚,享受香火,无家可归的就游荡街头,蹭些祭品,因此,中元节晚上最好不要出门...”

宋婆子还在厨房洗碗,家里剩下的人都刚烧了纸钱回来,哪怕两个小娃娃都出来了,跟在杨李氏身边,看到罗家旺就躲到裙子后面。

老杨闲着也是闲着,抽了些麦秸秆回来,正好这几日家里要用草绳的地方不少,边听故事,边搓草绳。

旁边高卫他们也找了块砖头一屁股坐下,手上动作不断,耳朵竖起来听着贺宣讲故事。

“公子,我听老人讲,这一日要是有人拍肩膀,千万不能回头,是不是有这个说法。”马勇听完了来历,还讲了下自己听说的风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