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竹看着四周都是考生,比贺宣还紧张。
“公子,我昨晚担心的睡不着,打了个盹就梦到我忘记叫你,差点害你误,呸,大吉大利,公子一定能考上,各位菩萨保佑。”
小竹有些迷信,今天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好的不灵坏的灵,不小心说漏嘴,一定要呸掉,就不作数了。
两人到了考场门口,这边围满了人,整个县城大半的读书人都在这里了,不是来考试的,就是送考生的,或者是给考生做保的。
禀生有专门的通道,官兵确认过身份直接到门内等候,叫到考生名字的时候,需要禀生在里面确认,考生才能到门口排队,经过“搜子”搜身后进入考场。
寅正一到,考场大门打开,出来好些官兵,这些跟衙役可不一样,平日都在卫指挥使司操练,只有大事发生才会到县城,比如科考,或者是县城被占领之类的。
贺宣报名比较早,刚听到顾川泽的名字,自己也被叫到了,两人在不同的队列搜身。
这时候的搜身,那是真的要脱衣裳,一件件脱下来,确认没有夹带,才能穿上,头发也要散开检查,考篮里面的笔墨纸砚更不用说,烧饼都被掰成碎块。
贺宣被查完之后,在队伍里等待自己的考篮,穿上鞋子,整理衣裳,再把头发束起来,前面好几人头发梳的不是很整齐。
拿到考篮,贺宣跟着官兵找到自己的号房,真的像是一个厕所,前面没有门板,三面都是墙,里面放着两块木板,正好嵌入墙上的凸起,墙上有三道凸起,一高,两矮,据说号房都是这种设计。
贺宣把考篮放好,检查了下号房,号房是砖房,不过头顶还是能看到一些光线,不知道会不会漏雨,墙上有一个灯架,估计是阴天的时候放蜡烛的。
两块木板不算很干净,用手一抹,有些灰尘,考前应该是有人打扫过,没有很用心,进考场不能带帕子,贺宣把身上的衣裳翻了下,选了里面的一件,这件比较旧,应该会好撕一些。
倒不是贺宣爱干净啥的,五天功夫,怎么都能忍一忍,但要是木板把考卷弄脏了,考官可不会因为木板有灰尘给自己换一张,这些考卷都是有数的。
擦好木板,把东西都放好,贺宣趴在木板上,准备再睡一觉,这号房狭小,风都被挡住了,不冷,听着外面叫号,估计连一半都没到,真正开始考,还要好几个时辰,不如闭眼养足精神。
贺宣对面的考生看年纪已经三十好几了,在座位上默念四书五经,睁开眼睛一看,对面那个小子竟然直接在考场睡了。
在心里暗想,不知道哪家的有钱人家,送小郎进来感受感受,真要有些上进心,怎么会一点都不紧张,左右看看,在座的不是默念文章,就是紧张的握住双拳,还有考生要求如厕。
还没发考卷,考生去如厕只要跟官兵示意,就会有人带着去茅房。
贺宣是被锣声叫起的,睡得不是很熟,毕竟考场这么多人,总是有些声响的,听到锣声,就代表点名结束,要关考场大门了。
贺宣赶紧和官兵示意,自己要去如厕,这时候上一回茅厕,接下来三个时辰都不能去茅房,直到出了考场才能去。
茅房已经不少人去过了,这个味道真的是难以忍受,贺宣努力忽视边上湿漉漉的痕迹,解决完后,在外面水缸里舀水洗了手,跟着官兵回了号房。
贺宣的号房离门口比较近一些,茅房在这一排号房最里面那间,还好天气冷,要是暖和起来,茅房边上几间号房的考生,这些日子怕是不好受。
又等了好一会儿,才有官兵来说考场要求,不能作弊,每个考生只有一份考卷,中途不得发出声响.....
贺宣把笔墨纸砚一一摆放好,直到第二次敲锣,才有官兵过来发考卷,这时候还不能打开。
要等全部发完,第三次敲锣之后,才能打开考卷,
锣声响起,这时天已经完全亮了,贺宣看到对面考生都打开卷子,才把自己的也打开,第一场的卷子不算很难,有帖经,墨义题,策问是四书里面的题目,最后要求写五言六韵诗,林林总总看下来,都是认识的题型,不过考试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污染卷面。
贺宣先把答题纸收好,不能被弄脏了,除了答题纸,还有两张是空白的草稿纸,在木板上把墨些磨好,脑子里思考帖经墨义,这些都是滚瓜烂熟的。
这个时候也不能大意,一不小心写错一个字,那就是中与不中的区别。
贺宣练了四五年毛笔字,写的很是不错,在墙上写字水珠不会滴落,这就很考验吸墨水的浓厚,舔笔的程度,练好了,贺宣的毛笔字个个都是浓淡一致,卷面看上去就很舒服。
帖经,墨义大概花了半个时辰,这两个难度不大,题量不少,四书五经甚至孝经都考到了。
策问题留的时间最多,题目是《论语.卫灵公》里面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君子担忧死后自己的名字不被人称道,但结合孔子的思想就知道不能这么翻译,疾,担忧;没世,就是君子离世;不管是担心名不副实,还是不被称赞,这都不是君子所为。
此处的名不可依据字面,简单解读为名声,名气。
为什么孔夫子,强调死后担心?所以,此处的名,不是个人之名,而是礼乐之名,君子担心死后礼乐教化不被人遵从,没有人继续传道,担忧仁德不兴,这才是此句话的本意。
贺宣的破题就是呼应题目,后世之名,圣人之所忧也。 承题写道,夫一时之名,不必有也,后世之名,不可无也。故君子不求名,而又不得不疾乎此。
后面就是从一时之名还是千秋万世之名进行辩证,这篇文章花了贺宣个把时辰,但也算快的了,写完之后,还要进行修改。
正好砚台里面的墨汁用完了,一边磨墨,一边细细雕琢文章。
最后剩一道试帖诗,五言六韵这就规定了字数要求,唐诗一般有四韵,六韵,上下两句为一联,下联要求押韵,六韵就是十二句,每句五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