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忠贤不死,大明不灭?(求追订月票)(2 / 2)

两天后客氏被从私宅中带出,押解到宫中专门处罚宫女的地方浣衣局,严刑审讯。

由于在其住处搜出了8名即将待产的妇女,最终客氏经不住严刑拷打,招供这些人是为了配合任皇贵妃假孕,好冒充先帝的皇子。

此事乃是宫中丑闻,最终皇贵妃任氏被皇太后张嫣派人秘密处死。

而客氏则是在浣衣局被活活笞死。

之后崇祯帝朱由检又令东林党的元老,原内阁首辅韩爌出山负责魏忠贤案的审理。

天启皇帝在位6年半,魏忠贤把持朝政几乎有5年的时间,其党羽众多。

很多人只是随大流而已,原本崇祯帝也只是想将其核心成员处理掉,其他人从轻发落。

一些没有产生多大危害的人甚至可以留用。

不过东林党这些年被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迫害的实在太惨了。

先有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六君子”惨死,后有高攀龙、缪昌期、周顺昌等“东林七君子”被迫害。

直接间接死于阉党之手的东林党人极其家属何止百人?

受到各种牵连遭遇贬斥罢官的东林党大小官吏又何止千人?

仅仅是惩处几个首恶就想让这件事情翻篇,这怎么可能?

在孙承宗同韩爌等东林党人的再三坚持下,最终决定除恶务尽,凡是阉党成员都要处理。

大批官员被分别定罪:崔呈秀等六人被定为首逆同谋,即时处决(其时崔呈秀已先自缢,下令戮尸)。

田尔耕、许显纯等19人被定为交结近侍,秋后处决。

还有180多人被定为交结近侍,分别判处充军、徒刑和革职闲住。

最终总共有258人被列入了阉党名单,永不录用。

王体乾等侥幸逃过一死的阉党成员,由于害怕被崇祯皇帝同东林党人再次清算纷纷举家迁入辽东。

此时他们已经被定过罪了,李献忠对于这种财团自然是来者不拒。

其实不少人只是被迫依附于阉党,并没有做过多少伤天害理之事。

东林党人扩大打击范围无非是为了腾出更多的官职好让自己人上位。

而且他们的不少子侄也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如今辽东正好缺少文官,可以补充进来。

当然了对于阉党本人除了个别比较有才干的,李献忠还是一律不用。

一方面是这样做明摆着和朝廷对着干,另一方面这些人容易带坏辽东官场风气。

原本韩爌等人将李献忠、阎鸣泰、熊廷弼等人也纷纷列入阉党名单之中。

不过最终还是被孙承宗给划掉了。

辽国公李献忠、辽东总督阎鸣泰朝廷压根就管不了,难道你将他们列入阉党名单,朝廷还去治他们的罪不成?

如果治不了罪,那你列上去干嘛,打朝廷自己的脸不成?

虽说辽东同朝廷的关系大家心知肚明,但表面上,辽东还是臣服于大明的。

而且辽东每年还上贡60万两银子的铜锭。

真要把李献忠给惹毛了,给伱来一个“清君侧”直接打进京师也不是没有可能。

杀皇帝估计他是不敢,清一清君侧还是有可能的。

最后内阁大学士、刑部尚书熊廷弼被定为阉党,革职查办。

熊廷弼担任兵部尚书多年,一直给予李献忠支持,他自然不能亏待了熊廷弼。

除了给熊廷弼在开原准备了府宅以及千亩良田外,还任命其为漠南总督,统领漠南。

本次查抄阉党的家产也使得大明朝廷收获颇丰。

共查获了金银500余万两,此外还有不田地,铺面、字画等不下300万两。

魏忠贤叔侄是一个大头。

这也使得崇祯皇帝意气奋发,决心放开手脚大干一番。

不过此时的崇祯朝已经基本上被东林党给把持了。

首辅孙承宗、次辅韩爌皆是东林党人,9名内阁成员中东林党人占了7人。

户部尚书毕自严虽然并非是东林党人,不过他的政治主张还是和东林党人很接近。

按理说国家财政宽裕了,应该先免除百姓的“辽饷”。

不过毕自严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在“辽西兵变”中羞愤自杀的辽西巡抚毕自肃的哥哥。

所以李献忠也算是毕自严的仇人了。

毕自严同东林党的主张一样,辽东乃是大明的心腹大患,所以“辽饷”万万不能取消。

“辽饷”也从原本防备建虏,变成了如今防备辽国公李献忠了。

既然阉党已经被肃清了,那么阉党留下的“恶政”自然也不能保留。

于是东林党人建议大幅削减阉党此前加征的商税同矿税。

如今打倒魏忠贤的阉党已经成为了崇祯的一个政治口号了,他也只得同意东林党人的建议。

最终天启一朝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的努力除了在福建月港同荷兰人的贸易得以保留,其他都被取消了。

对东林党人来说,仅仅取消商税肯定是不够的。

之前魏忠贤可以整垮东林党,靠的主要是他手中的厂卫机构,以及司礼监对内阁的制衡。

虽然魏忠贤是被他们打倒了,但只要这些制约他们的东西还在,东林党仍然是坐立不安。

谁知道王承恩、曹化淳等人会不会变成下一个魏忠贤?

东林党人会不会再遭遇一次大的迫害?

于是东林党人开始忽悠崇祯。

他们先是纷纷上书赞扬陛下以雷霆手段迅速铲除阉党,乃是大明的圣主明君。

搞得崇祯皇帝很是得意,也有一些飘飘然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引子,他们真正的目的是要痛定思痛,防止阉党乱政的悲剧重演。

东厂同锦衣卫是魏逆最依仗的爪牙,尤其是东厂,残害忠良,横征暴敛,鱼肉百姓可谓是无恶不作。

为了防止阉党死灰复燃,他们建议陛下拆撤东厂,限制锦衣卫,这样一来可以节省下朝廷的大笔开销;更主要的是可以预防阉党乱政。

为啥对东厂同锦衣卫的态度截然不同。

那是因为锦衣卫是大明勋贵高官们子孙混编制的地方。

无论是勋贵还是大明的高官们子孙都会荫袭锦衣卫的官职。

骆养性手下的三万多锦衣卫中,光是混饭吃的勋贵子弟就有好几千。

裁撤锦衣卫?

开啥玩笑。

谁敢提裁撤锦衣卫铁定被群起而攻之。

东厂可就不一样了,这种特务机关要坚决予以取缔。

崇祯原本没有太当回事,可是架不住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们天天说。

加上崇祯皇帝本人在还是信王的时候就经常受到东厂爪牙的欺压,他自然是对东厂没有好感。

不过他最终还是没有裁撤东厂。

只不过削减了东厂的规模,并限制了他们的行动。

他取消了东厂的诏狱,取消了他们监视百官藩王的权利。

不奉诏,不得随意监视。

这样一来大量的东厂探子失业了,而原本令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同东厂基本就只剩下了皇家保镖的功能。

没有了锦衣卫同东厂的监视,他们这些官员们更加可以肆无忌惮的贪污了。

当然忽悠并没有结束。

东林党人又说:“自嘉靖帝以来,大明的皇帝多有怠政,故而使得司礼监经常越俎代庖,给了阉党擅权的契机。”

崇祯一想也有道理,朕乃是勤奋之君。

内阁的票拟朕亲自批阅回复即可,何须司礼监插上一脚?

于是全部都亲力亲为,这样一来司礼监也成了摆设。

其实大明的内阁制度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了。

司礼监的“批红”同内阁的“票拟”是一种相互的制约,只有他们相互制约了,皇帝才能掌控大局。

而且有些时候司礼监也是替皇帝顶雷的,皇帝不方便亲自下场,往往借这些太监去同大臣斗法,自己做那个幕后的控制人。

崇祯的这一系列操作传回辽东时,实在是惊呆了辽东的文武官员。

说实话崇祯的开局绝对是一个千古明君的状态。

16岁的少年皇帝通过自己的隐忍,以雷霆之势一举击溃了魏忠贤的阉党,夺回了大权,这让不少人都质疑李献忠的选择。

崇祯皇帝明显比他哥天启皇帝强的多,“辽国公”这是给自己树了一个强敌啊?

可接下来对所有阉党官员几乎一律不用,这就有些操之过急了,这么多重要的岗位如何一下子补齐?

看来崇祯皇帝确实是太年轻了。

再接下来的操作则是惊呆了众人,减免商税、矿税,继续维持“辽饷”;自废东厂、锦衣卫;架空司礼监,独用东林党。

崇祯的这一波高开低走,使得众人不得不佩服李献忠的“识人之明”。

茅元仪更是说道:“情报司已经接收了上千名东厂不要的探子,要不是最近的辽东的赤字太厉害,属下都想把这些人全盘接收过来了。”

此刻李献忠才明白所谓“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真正含义。

并不是说魏忠贤挽救了大明,而是说因为他死了崇祯直接废了大明。

正当李献忠进行思想感悟的时候,茅元仪收到了一封紧急来信。

他说道:“启禀辽国公,冯铨来信请求务必要救田尔耕一命!”

田尔耕是在辽东银行存了不少银子,可他已经被崇祯定了秋决,自己如何相救?

茅元仪又说道:“冯铨说田尔耕知道一些当初令尊李如松被害的内幕?”

田尔耕的祖父田乐确实是当时万历朝的兵部尚书,自己父亲的死和田乐脱不了干系,本以为线索断了。

李献忠说道:“情报司必须救出田尔耕!”

感谢各位书友月票、推荐票、追订支持!

感谢书友“锺聲咽戌楼”、“标552”、“农夫之子又务农”的月票支持。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