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闲用力的点点头。
老人进一步解释道:“所谓变化气质,我们举个例子,儒家的气质就是一变再变。”
先秦之时,诸子百家,墨家道家法家为显学,儒学不过小道。
孔子曰仁,孟子曰义,荀子曰礼,重社稷而轻君,此为先秦之儒。
至汉董仲舒等,儒家为君王所用,从学说到治术,神已死,手足尚存。所以汉唐之儒,尚可出将入相,六艺皆能,此为汉唐之儒。
五代纷乱,到宋儒六艺“御”、“射”皆弃,此时之儒,是儒教而非儒家,与宗教相类,非学问之流派,为利益之渊薮。
但宋儒有朱熹二程之“理”,张横渠之“气”,手足虽弃,气脉尚遗。
自文丞相《正气歌》以降,至黄石斋之扁担军,顾亭林之亡天下,虽气脉已断,然骨血尤残。
至建州鞑虏入关,窃取神州,儒家传承二千年,至此精神死,手足弃,气脉断,骨血绝,只余一堆腐尸臭肉,瘟疫横生。
……
“气如魂,文如骨,史如皮,物如毛。”
“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气质,不同的气质出来不同的物件。班定远一定会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韩安阳一定会说“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夏完淳一定慷慨激昂从容赴死,纪晓岚一定奴颜媚骨自我阉割。”
老人慢悠悠的卷起两幅画,谆谆教诲。
“鉴古之道,即文明之道。文以载道,物以承文。时之气质决定文之气质,文之气质决定史之气质,史之气质决定物之气质。”
“所以,见到物之气质,即知史之气质,见到史之气质,即知文之气质,见到文之气质,即知时代之气质。”
“气质相合者真,气质相违者伪。”
“此为第三层境界。”
老人长篇大论,如洪钟大吕,又如晨钟暮鼓,让常闲如醍醐灌顶,浑身通透。
很多以前不清楚的地方,到此豁然开朗。
良久,常闲方道:“我明白了,这是术和道的区别。”
老人欣慰的道:“不错,鉴古之学于收藏之用,就是通术,驭势,合道。”
“如何分辨真伪,如何鉴别工艺门类,如何掌握价格波动,谈判心理,江湖手段,偏门设局……这些都是知识性和技巧性的东西。”
老人摆摆手道,“这些统归为‘术’的范畴,甚至那些歪门邪道也是‘术’的一种表现。这些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必要的,甚至‘术’达到了极点,也能几近于‘道’。”
老人笑了笑道:“你别笑,我还看过港岛的《笑傲江湖》,令狐冲的独孤九剑就是剑‘术’,几乎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
没想到仿佛生活在古代的老人也有潮流的时候,常闲也是不禁一乐。
常闲哈哈笑道:“没想到您还知道令狐冲,您说的没错,昨天我们还在沈阳道来了一处撒豆成兵,那也是“术”。”
“现今的很多收藏家,以及前些年的那些古玩虫,都是‘术’方面的行家。”
老人道:“但是,‘术’并非任何时候都有用,独孤九剑遇到东方不败也只能抓瞎。”
“搞收藏一定要顺势驭势,在满清是一种做法,在民国是一种做法,在现在又是一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