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彪搞清了,为什么孙厂长火气这么大,要拿自己开刀。
就是刚开的会上受了气,非常不顺利,在发泄邪火。
工业局和电子厂的几十个厂级干部,在会上足足吵了一个星期。
因为工业局和电子厂的领导们分歧太大了,根本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孙厂长破口骂道:“工业局这帮人,都是钢铁厂出来的,外行管内行,逼着厂里每年上交二百万利润,每年只给厂里剩二十万!”
“最重要的是,取消了研究所的两百万拨款,让我们工厂自己养研究所!这还怎么干?”
“如果没钱,只能去银行贷款,还要还利息!”
“哼,惹急了,老子就把研究所解散了,让那些知识分子,都下车间干活吧!看我不让他们当力工!”
李三彪长叹一声,作为过来人,他比较清楚,造邱小姐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是怎么回事。
七十年代时,因为很多工厂迁到了三线地区,与大城市的研究所联络不便,
所以龙国的把大部分独立的研究所,都放进了工厂,并且制定了专门的任务,这种机制叫厂所结合。
也就是说,8年代初的研究所,除了中科院,其他部里的研究所都是隶属于工厂的。
这样一来,研究所的研究经费也是给到厂里的。
对于电子、航空、航天这些厂家来说,研究所获得的研究经费,比工厂里生产元件和飞机所获得的利润多得多!
因为钢铁项目比较容易出成绩,所以工业局的领导,偏偏都是钢铁上来的居多。
他们的经验里,不是很看重研究所和知识分子,无所谓研发不研发。
比如轧钢厂的研发,大多是工人自己想土办法,技术创新。
比如鞍钢的张明山,发明了著名的反围盘技术,实现了轧钢的半自动化。
因此,这些工业局领导的脑子里,研发就是工人老大哥利用业余时间,在车间搞搞技术革新嘛,顶多配个工程师,多几个零件的成本,花个什么钱!
这跟电子航空的研发,动辄几百个知识分子组成的项目组,根本就是天壤之别!
他们对电子、航空之类的一无所知,以为电子工厂的研究所就几个人。
殊不知,电子、航空之类的机构,研究机构才是主干,工厂其实更类似于扩大的实验室!
科研人员就成了厂子的负担,被厂里嫌弃,造成了工资很低,甚至向工人看齐的现象。
除了研究经费不给了,工业局还说,以后不再给拨款了。
未来设备的更新换代,全都让厂里自己想办法。
然后所有电子厂厂长的急眼了。
因为工业局其实不懂电子工业的市场,
他们竟天真地以为,芯片生产线,就跟钢铁厂投资高炉似的,投资一劳永逸,一座高炉能用5年!
而任何现在的人,都知道什么叫摩尔定律!
每两年,芯片就要换代一次!
只有不断投入巨额的研发经费,才能跟上时代潮流的!
电子产业每年更换设备的费用,是个天文数字,
工业局根本就不考虑,也没有那么多的钱和外汇!
工业局的领导,理所当然认为,电子厂花了巨额拨款建设的各种电子元件生产线,都是价格昂贵的进口货!
平时多注意保养,完全能用上五十年!
李三彪听的目瞪口呆,真有些同情厂长了!
老孙这会开的,简直是啼笑皆非,鸡同鸭讲,能让人笑破肚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