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瑞没想到自己在潼关催收的事,能这么快就传到泾阳,传到陶庆恩耳中。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说的大概就是这样吧。
众人围坐八仙桌前推杯换盏,和在王徵家相比,陶知县家宴明显丰盛许多。
陶庆恩一脸愁容,他估计是担心泾阳很快也要开始被催收。
孙世瑞猜出他心思,使了个眼色,师爷开口道:
“陶知县,此次督师军田清屯之事,暂时不会涉及泾阳县,只在潼关推行,下官这次随孙千户西行,是为前往榆林招募些被裁撤驿卒,扩充督师的标兵营。”
孙传庭的标兵营现在已经成了孙世瑞的嫡系兵马,只是这支嫡系战斗力实在不堪恭维。不过以后,孙世瑞准备逐步将其淘汰,换成榆林兵。
陶庆恩听到说孙督师暂时不会来泾阳,绷紧的神情稍稍缓解:
“甚好,甚好,这清屯追缴,事关一州一县民生大计,须慎之又慎,不可冒进。”
旁边坐着的那个泾阳典吏也道:“几位上官,这泾阳不比潼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几千户商家,几百个掌柜,和各方贸易盘根错节,还是要慎重些。”
孙世瑞没有表示反对,只是点头。他好有些好奇,这个姓秦的典吏竟然如此托大,没怎么介绍自己就开口说话,很是不把陶知县放在眼里。
一时之间,孙世瑞竟猜不出这位陶知县到底是敌是友,不过现在也不是考虑这个的时候。
崇祯九年,陶庆恩曾随孙督师在西安清屯,不过孙世瑞这次在潼关进行的清屯,明显比他爹孙传庭崇祯九年搞的那次清屯,清的更为彻底。
孙世瑞很清楚,现在如果将清屯业务立即在陕西其他州县推行下去,只怕是要天下大乱。像陶庆恩这样的县官也不会支持。
潼关清屯何止是冒进,简直就是狂飙突进,而且杀人如麻。
说白了,孙世瑞他们在潼关的做法,简直比流贼还流贼,干的事情和掘大户祖坟差不了多少。
孙世瑞起身离席,指着刚才说话的唐恩城,介绍道:
“陶知县,这位是唐赞画,家父幕僚,跟着家父好几年了····”
唐恩城向陶庆恩躬身行礼:“陶知县,下官于天启年间在米脂,华阴两县都曾做过县丞,记得崇祯初年,便久仰陶知州大名,陶知州那时尚在府城,爱民如同父母,百姓感恩戴德,故为之树碑褒扬。”
“唐赞画过奖了!过奖了!”
陶庆恩拱手答礼,谦虚道:“唐赞画既在陕西担任幕府多年,见多识广,陶某不过是个快入土的老朽,在这陕西官场便如行货一般,让人转来转去,最后兜兜转转,来到了泾阳。食君之禄,勉力维持,谈不上什么政绩。”
原来陶知县虽是一县之长,在泾阳县却是威令不行,不止是本地士绅,连县衙里的一群胥吏也都不买这位县太爷的账。
其中苦楚,当然没法子和孙世瑞他们细说。
陶庆恩有意无意朝旁边坐着的秦典吏看了一眼,举起酒杯向这位手下敬酒,秦典吏双手接了,客套两句,一饮而尽。
孙世瑞还没看明白怎么回事,旁边精明老道的唐恩城早已看出端倪,也举起酒杯道:
“陶知县这样的县老爷都是行货,我们这些赞画幕僚不就成虫子了吗?下官乃孙督师心腹,这里也没外人,陶知县过谦了,过钱了。”
所谓行货,就是像货物一样被搬来搬去。
孙世瑞心道这陶庆恩必定为官清廉不容于同僚,否则也不会从知州做到知县,当然也有可能是当年跟着孙传庭一起清屯,得罪了些陕西士绅。
别人做官都是越做越大,这陶庆恩却是越做越小。十几年从个州官一路做到知县,放眼陕西各州府,只此一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