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兵论(6k)(2 / 2)

“仁君治国,必然是耳聪目明,时刻警惕,举国上下都和谐团结如一人。”

“所以仁君用,将他们集合起来,就会形成一百人一队的编制,他们分散开就自动形成有序的军阵,展开军队就像宝剑莫邪的剑刃,任何触碰它的东西都会被斩断,冲向敌人就像宝剑莫邪的剑尖,任何阻挡的东西都会被刺破!”

“至于残暴君主,又有谁愿意同他共赴战场呢?”荀子反问众多学士,而这些学士已经被荀子的长篇大论所吸引,根本不会在意前面的瑕疵。

“彩!”学士们纷纷喝道。

见状,荀子很欣慰地说道:“那些跟随他上战场的人,必定是他的百姓,可他的百姓亲近我们就像亲近父母一样,憎恨残暴君主就像憎恨仇敌一样,谁又愿意替仇敌去伤害自己父母呢?”

“如此一来百姓必定会争相来告之实情,又怎么能欺诈仁君呢?”

“所以,仁人治国,必然会一天天强盛,诸侯先归顺者安定,后归顺者危殆,想要与他为敌者被削弱,想要反叛他的国家就会被消灭!”

可是若是大家都施行仁政呢?那大家都强盛起来的话,都采取王道的话,那么还不是要靠欺诈来取胜吗?杜预对此表示他很不理解,什么东西见效好,大家当然是纷纷效仿,还能让你一家独大了不成?

他不由摇了摇头,期间他和郭嘉对视了一眼,不得不说郭嘉的眼睛真的很漂亮呢!

嗯漂亮?杜预有些诧异,他的脑子为什么会蹦出这个词来?

但真的是很漂亮呢!

“善哉!”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临武君。

赵王问道:“敢问先生,仁君的军队采取什么样的用兵之道?他的治国举措又是怎样的?”

就在杜预思考的同时,荀子继续说道:“君主贤德,他的国家一定安定;君主没有才能,他的国家一定动乱;君主崇尚礼义,他的国家一定安定;君主忽视礼义,他的国家一定混乱。”

“安定的国家强大,混乱的国家会走向削弱,这是国家强大与衰弱的根本原因。”

“君主能被臣民敬仰,那么臣民就可为君主所用;君主不能被臣民敬仰,那么臣民就不甘为君主所用”

“臣民能被君主役使的国家就强大,臣民不能被君主役使的国家就会日渐削弱,这是国家强大与衰弱的常规。”

杜预听着,得出了六个字的结论,要先得到民心。

“崇尚礼义、奖励功勋,这是国家强大的上策;重视禄位、珍惜名节,这在其次;崇尚功绩、轻视名节,这是国家强大的下策。这是国家强大与衰弱的一般概况。”

荀子继续说道:“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赏重者强,赏轻者弱;刑威者强,刑侮者弱;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

“这些是强盛与衰弱的常规。”

“夫子果然大才!”赵王不由赞道。

“彩!”学士们纷纷被荀子的论辩折服。

“可如果每个国家都是贤明之君,都崇尚礼义,那国家之间的强弱又该如何决出高下呢?”杜预轻声呢喃道,在这烦杂的人声中几乎只有他自己听得见。

“用不欺诈的手段来达成欺诈的效果,这才是用兵的要领。”是郭嘉的声音,“或者说只要达成目的即可。”

杜预看向郭嘉,郭嘉继续说道:“兵不厌诈和兵者诡道的核心在于使情报变得真假难辩,真的既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假的既可以是假的,也可以是真的。”

“如果真的出现你说的那种情况,那么看的便是谁更高明,将领是为战争而生的,如果只凭借仁政便能过取胜的话,干脆让古往今来的那些名将全部自刎吧!”郭嘉十分不屑地说道。

随后,荀子开始了举例说明,分别拿齐国的齐技斗、魏国的魏武卒、秦国的秦锐士来作比较,得出齐技斗不如魏武卒,魏武卒不如秦锐士。

秦国则严格限制底层人士的谋生手段,百姓想改变自身命运,要么务农,要么上战场立功。

魏国走的是精兵路线,凡是能通过严格体能测试的人就可入选军队,其家庭就能获得丰厚奖赏。

齐国鼓励士卒掌握标准的作战技巧,以此技巧取得战功才有奖赏,不是以此技巧取得战功则无奖赏。

因此,秦军战斗力非凡不是没有道理的,张仪一眼看出魏武卒和齐技斗的区别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秦军缺少和齐军战斗,因此才不知道而已。

“这么说来秦兵岂不是天下无敌了!”有学士惊呼道。

荀子摆了摆手,又摇了摇头,缓了缓之后他开口道:“非也!”

“无论是齐技斗还是魏武卒,亦活着是秦锐士,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奖赏、贪图私利而作战的军队,没有值得民众尊敬的君主,没有民众甘心遵守的制度,更没有让民众忠于气节的原则。”

“”杜预亲自去过秦国,秦国百姓将国家兴亡看得相当的重视,完全不像是荀子说的这样。

如果秦王不能让百姓尊敬,那么在合纵攻秦一战中,士兵的军心早就散了。

卫鞅变法可是连反对派都留下了,时间推移现在的百姓估计早已经习惯对于这制度基本无感。

至于忠于气节的原则,这一点从秦国的那首军歌就能看得出来,绝对是有的,而且很非常地强烈。

如果秦军真的只是为了追求奖赏、贪图私利而作战的话,那么秦国早就灭亡了啊!杜预不由在心中暗道,他觉得荀子有一些片面了。

“荀夫子他去过秦国吗?”杜预问道。

“星辰虽小,难掩其明。”郭嘉幽幽说道,也不知道是在说什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前后两次指的一定不同。

“没有。”荀彧回道。

“这有什么问题吗?”李斯问道,他能够察觉到不对劲的地方,但是却说不上来。

杜预摇了摇头,“等结束了再说吧!”

“假如诸侯中有谁能用精妙绝伦的礼义气节教化他们,就能使自己的国家振兴,而让其它国家全部陷入危机!”荀子道,“所以,秦国精锐士卒肯定无法抵挡齐桓公、晋文公的军队,而齐桓公、晋文公的军队又不可能与周武王、商汤王的仁义之师匹敌。”

“因此,只有用礼义教化,才是使民众团结一致的办法!”

“彩!”赵王道。

“彩!”临武君道。

“彩!”群臣及学士们道。

所谓王道第一要务的确是要争取民心,但赢得民心不能光靠礼义教化,杜预心中暗道,让社会各阶层民众都能享受到王道所带来的生活改善,这才是王道的核心关键!

礼义教化确实能够稳定社会秩序,但未必能让国家持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所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不过,荀子他偷换了论题啊!杜预看着荀子,心中有了大概。

随后,赵王问道:“那身为将领应该如何做呢?”

“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荀子问言道,将领最高的智慧莫过于放弃有疑虑的打算,最重要的行为莫过于不出错误,最重要的是不做可能会后悔的事情。

荀子说着补充道:“事至无悔而上矣,成不可必也。”

“老师他的话好像”李斯好像不是很认同,因为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军队有六条作战的准则,命令要严肃而有威势;惩罚要坚决实行而有信用;军队驻扎的营垒和收藏物资的军库要周密而牢固;军队的行动既要安全而稳重,又要紧张而迅速;侦探敌情观察其变动既要隐蔽而深入,又要多方比较而多次检验;碰到敌人所用的战略战术,必须要根据自己已经清晰的情形来决定,不要根据自己都还感到疑惑的情形来决定。”

荀子讲述了自己对将领的要求,这让周围的人群再次喝彩。

“不要热衷于当将军而又害怕被罢免;不要急于求胜而忘记了可能会失败;不要认为自己有威力而轻视敌人;不要看到了有利的一面而不顾有害的一面;凡考虑事情都要深思熟虑,而使用财物奖赏时候一定要慷慨大方。”

“宁愿自己被杀也不要把军队驻扎在防守不坚固的地方;宁愿被杀也不让自己的军队去进攻注定无法战胜的军队;宁愿被杀也不让自己的军队去欺负民众。”

此刻的荀子已然成为全场的焦点。

“先生谈论用兵,经常把仁义作为关键,仁者爱人,义者遵循道义,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要用兵呢?用兵的原因,不是为了争夺吗?”有人问道。

“非也!”荀子淡淡说道,“仁者爱人,正是因为爱人,所以就憎恨恶人去害人;义就遵循道义,正是因为遵循道义,就憎恨恶人去祸乱他人。”

“用兵的目的不是争夺,而是禁止恶性、消除危害。”

“仁义之师所到之处便如同及时雨一般,百姓纷纷欢喜,昔尧舜禹汤此四帝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

“如果一个国家以德为本,对相邻的国家讲究交际并且遵守承诺,就会赢得相邻国家的尊重,这样便就不需要战争,兵器也不用沾染着鲜血,别的国家就会不论距离远近都会来投靠它。”

“《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此之谓也!”

语毕,伴随着喝彩之声,荀子缓缓回到座位上。

“临武君终究只是兵家,看待用兵的角度只是从兵家出发,叔父能论辩过他,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荀彧缓缓说道。

“征服天下的根本武器不是军队,而是昌明的政治。”杜预总结了荀子的看法,他说道,“礼是国家强固之本,行仁义则政治昌明,这样的国家能吸引天下之人,因而能够兼有天下。”

“但是实际上关键的要点只有两个字,人心。”郭嘉打断道,“不管人心是通过什么手段来的,只要人心依附便就是擅长让人依附他的人,即便那人确实是一个奸诈小人,但是只要能设法使人心依附,那他便不是一个奸诈小人。”

“昌明的政治目前不重要。”郭嘉继续说道,“即便政治不昌明,让人心依附可并不是什么难事。”

“即便不强调‘礼’,国家依旧能够兴盛。”郭嘉是这么说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