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报纸上登的各地新闻,大家并没有放在心上,还是习惯以朝廷官方的邸报为准。
当然两浙路的新闻,只有那边的报纸会登,可汴京是什么地方啊,各地人员流动最频繁的,几乎每天都有外地人进入。
那些行商几乎人手一份,带着在路上消遣,而且人们的猎奇心里,也让行商们愿意多带一些,到这后卖给当地人,或者送给交往的对象。
赵昉前几天还看到过广东来的报纸,正是袁勘北上科举时带来的。
而且今春是进士科,各地士子几乎都会带着报纸上路,这已经成为一种消遣习惯了。
当然,赵昉也赚得不少,这东西是他创办的,各州分社开张都会留一份利润给他,同时也是借他的名头,省的被当地官府和土豪劣绅敲诈。
皇太子的产业谁敢敲诈,不要命还差不多,所以赵昉现在很有钱,弟弟妹妹们的开销,都经常被他包了。
赵祯这下也急了,他是仁君,最看不得百姓饿死,赶紧的催促政事堂尽快查清事情,准备赈灾物资。
“父皇,儿臣觉的是时候在各地建储备粮仓了,这几年财政宽松不少,边境战争也消停了,民生这块要抓紧普惠才是。”
这事赵昉前几年就想过,只是鉴于条件不成熟,大宋其实是有储备粮仓的,但并不普及。
只在重要地区才有,广大的地区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还不如隋朝。
听他这话赵祯忙问道:“大哥有什么具体的建议,说出来大家参详一下。”
赵昉点点头道:“其一,各州乃至各县都应该建造大小不一的储备粮仓,每年更换新粮,保证天灾来临时,至少本地人口两个月的口粮。”
“其二,各州应该建立收容孤寡老人、失怙孩童的赡养堂,让老有所养,少有所依。”
“其三,鼓励民间游医,由朝廷编辑发行一部草药、偏方的医典,着重收录民间土方,乡野到处可见的草药,让百姓有病不用长途跋涉,小病在本乡本村就能得到医治。”
“大王仁德!此议大善!”
庞籍第一个站出来大声称赞道,迎来丁度的白眼道:“策是好策,但庞相可知需要花费多少钱粮吗?”
晏殊沉吟一下,点头说道:“勒紧腰带几年,把这些事落实了还是可行的,毕竟这是惠及万民之事。”
梁适皱眉反对道:“话是没错,但开销巨大,恐怕不是勒紧几年能办到的。”
赵祯想了想,开口说道:“可以一件件来,我觉的大哥说的三件事,第三件可以马上办,编撰医典不用花费很多吧。”
丁度等人不敢反对,这件事的确花费不多,大宋最好的医者都在汴京,而且都是拿俸禄的,让他们编医书是份内之事。
赵祯见他们不反对,继续说道:“第一件事可以先从富裕地区先办起,也可以先建储量的粮仓,花费也不需要太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