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正式改变国家的第一步!(1 / 2)

午饭吃完,朱怀搀着老爷子到外面走了一圈,消化消化食物。

今天天朗气清,虽然寒风凛冽,但阳光很好。

再次回到谨身殿侧殿喝了几口清茶,吕芳便走来,小心翼翼的道:“皇爷,殿下,诸部堂大人已经准备好了。”

朱元璋看了朱怀一眼,朱怀点点头,旋即朱元璋便挥手道:“走吧。”

再次回到谨身殿,兴许是吃了午餐的原因,诸位臣工显得神采奕奕,面色好不红润。

一个上午议了三个大议题,皆是国朝目前亟需解决的事。

前些日子皇帝不视朝政,都察院和各科道言官不知上了多少道折子到深宫。

谁都怕皇帝会就此沉沦下去,若是洪武皇帝学着李唐李隆基,那这大明的未来堪忧。

不过所幸,现在所有事都再次步入正轨。

虽然还有一部分科道官指责皇帝的品德,不过大部分人都不在过多抨击朱元璋。

“诸位。”

朱怀继续站在上午站着的位置:“我们便继续议题吧。”

众人纷纷点头,面色也从刚才轻松自在变的有些严肃起来。

朱怀环顾众人,沉默片刻,道:“这是孤和皇祖父昨日研究的一道关于赋税制度的变更,诸位且听听意见。”

这话刚说出来,以户部侍郎傅友文为首的文臣,无不一颤,脸色顿时变的昏暗不明。

赋税变更……这向来不是小事。

朝,这是关乎大明国体的根基。

无论是道路的维修建设还是邮政驿站的开辟,这些都算不得大事,也都在群臣的接受范围之内。

可现在不同,赋税制度关乎大明的国运,群臣不得不谨小慎微。

但朱怀没开口细说之前,他们依旧保持沉默。

朱怀将群臣的反应都看在眼里,继续道:“自洪武元年大明立国伊始,北方数省诸如山东、山西、甘肃之地,流民迁徙着不尽其数,流民迁徙自古一来,便困扰国朝根基,乃至人口统计不实不准,丁银屡收却效果甚微。”

“此丁税,实为附?之弊,乃至丁男不敢出生,瞒报出生,以逃避丁税之本。”

“自古以来,儒家常言,人乃国本;我国朝皇帝亦说,人文实为国之根基,不可不察。”

“洪武立朝后,大明先后三次每八年统计户籍、鱼鳞黄册、人口,然其出入者实为天壤。”

“且说江宁,地方官府统计出人口乃十余万,而江宁实为三十万余雄城,如此之差二十万人口者,令人啼笑皆非的同时,不免令人沉思。”

“百姓为何要隐瞒人口?”

“丁税为了屡次减少,田赋税收为何增加无几?”

“国朝发展至今,将至二十六岁,国家兴盛发展,而重要的赋收源头却不见成效,国不富,民不强,乃至财政屡屡捉襟见肘,如是种种,所为者何?”

“孤与皇祖父致力于强富于民,富国,强兵,富民,然之三治,却迟迟不见成效,实为遗憾也。”

“今孤不才,以富民稳定人口为依据,特提‘滋生人口,永不加赋’,免去新生丁男丁税徭役,此革新之大,孤不敢妄言,诸位尽可畅所欲言。”

朱怀说的有理有据,先抛出国朝面临的问题,然后在予以深度解读形成的原因,最后抛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

温水煮青蛙,言语温和,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引经据典。

朱元璋坐在龙位上,安静的听着,不时点点头,不仅仅是因为‘滋生人口,永不加赋’八个字。

更多的是因为朱怀在阐述自己观点时候的语言和表现,这令朱元璋万分满意。

诸位部堂高官听后,面色顿变,各人表情不一,似乎都在努力憋着话语,就等着朱怀说完。

等朱怀说完,詹徽立刻跳出来,道:“殿下!此事万万不可!”

“滋生人口,永不加赋,实乃断国之根基,徭役的缺失,又有谁肯有义务去搭桥修路?谁愿意织布酿酒?少了这么多徭役,中宫内的无数内帑如何获得?”

詹徽说完,傅友文紧接走了出来,道:“臣附议,而今丁银虽少,但依旧是中宫内帑的主要收入来源,更是国库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若一刀罢免,朝廷的财政将会加剧萎靡。”

兵部尚书钟勖也跟着出来,道:“臣附议,如此一来,军卫何人屯田?屯田乃军卫丁男子徭役所在,此举不吝废除卫所屯田制,乃毁以田养兵的根基,更令江南数地军费暴涨,不免需大面积裁兵,恐会威胁国之安危,实非强兵之举。”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