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条道路并不是适合所有的人与环境,所以,自然就会有大智慧者,创造出更适合自己,更适合环境的道路,而这,就是变体职业。
以核心职业为主体,将这些职业中的种种能力,改造成适应自己或适应环境的能力。
以德鲁伊为例子,一般的德鲁伊基本上都是以森林为主要活动区域,所以德鲁伊的种种能力必然是偏向森林环境的,像是穿林步技能,就是很典型的森林地形下的产物。
但是,沙漠,山岭,草原,海洋,这些环境难道就不是大自然了吗?
这些环境当然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以维护自然平衡为目的的德鲁伊,也是会在这些环境中存在的。
那么,穿林步这种能力在沙漠,山岭,草原,海洋等环境下,就显得没那么必要了。
所以,更加适应这些环境的德鲁伊变体职业就这样被创造了出来。
沙漠之中,有荒漠德鲁伊的存在;山岭之上,有山地德鲁伊的存在;草原之上,有荒原德鲁伊的存在;海洋之内,则有水栖德鲁伊存在,甚至是有些自然派系的德鲁伊最不待见的城镇中,都有城镇德鲁伊的存在。
这些变体职业有的更强,有的则变弱了,但都是适应了当地的环境而做出了一些能力上的改变。
而现在,因为德鲁伊职业接触到了这些道家的思想,顾清河的德鲁伊职业即将产生一些变化,这自然是让他游戏期待。
毕竟德鲁伊职业的文化内核,其实还是外国欧美的那一套,流于表面,自然是不如本土的文化内核更让顾清河接受。
如果能够用道家的文化内核,替代原本的文化内核,顾清河是很高兴的,而且适应这个世界之后的职业,不说强弱,肯定是更加适合顾清河的。
而现在,顾清河就需要从秦敬之那里,获得更多的有关于道家和道教方面的知识了。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语言问题,语言不通,始终是一个大难题。
《老子》、《庄子》、《列子》这几本书都是用楷书抄写的,华国人基本上都可以无缝识别出繁体字,将繁体字转化成简体字,所以顾清河还是可以看懂的。
但是,秦敬之的这几本书中,并没有《黄庭经》,现在让他现场默写出来也可以,只不过这处大厅里也没有什么笔墨纸砚之类的东西。
如果在外面的泥地上书写,只怕是要写上一整个院子了,而且耗费的时间也太长了,虽然顾清河并不在意,但这种行为就有些太过了。
看着恭敬地立在自己身前的秦敬之,顾清河其实有些难以启齿,毕竟刚刚救了他,就惦记别人家传的知识,让顾清河有着挟恩图报的感觉。
不过这还不怎么着急,等到以后有机会了,可以慢慢地从秦敬之那里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离开这处山寨,把那些被掳掠来的人们给送还回家,然后找个安生的地方,好好学习一下这个时期的语言。
系统在顾清河翻看完那几本书的时候,就已经把其中的内容给记录下来了,所以顾清河就将《老子》和《列子》也递给了秦敬之,也算是物归原主了。
秦敬之把这几本书贴身收好,知识,在这个封建社会时期是很宝贵的一种财富。
在还没有诞生纸张的时期,古人以竹简记录,那时候的一本书不过几千个字而已,就得几十上百个竹简才能记录下来。
所以一个学富五车的人,他一辈子的阅读量,可能还不如现代社会中一个普通学生几天的阅读量。
西汉时期的东方朔,自称自己通读了四十四万字,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阅读量了,但现在随便选一本完结的网络小说,最少都有一百万字。
当然,这之间肯定是不能如此比较的,但也可以证明古代知识的宝贵程度。
作为奉道世家,世代供奉上清道,秦敬之一家自然是虔心信奉,不过也正是因为虔心奉道,所以秦父在朝堂之上颇受排挤。
此次为父守孝,秦父就不打算再次回到朝堂之上了,谁知此次回乡,竟然遭此大难,全家遭劫,仅剩下秦敬之一人独活。
甚至如果不是遇到了顾清河,秦敬之最终都难逃一死。
看着秦敬之将书籍都收好,顾清河就打算在这处山寨中仔细逛一逛,看一下是否有别的遗漏。
秦敬之在前面领路,很快二人就来到了大厅旁边的一处小屋,这栋小屋可比那些草棚子强多了,内里还有不少家具,一看就知道是个寨主头目的居所。
仔细查看了一番,顾清河从一个柜子里发现了几封书信,信上写着的一些内容,也给顾清河解答了不少的迷惑。
为什么这个山寨的大寨主竟然有一柄长槊,而且武艺也颇为精熟。原来这个大寨主竟然是不其县里刘家的三子,来鹤山这里自然是身负家族的任务,想用这鹤山的山匪培养出一批私下的打手。
所以这些山匪仅靠着剥削附近的一些村寨就能过活的很不错,不需要自己再种地养活自己。
暗地里有刘家送来的粮草补给,加上劫掠一下附近的村寨,足够养活这个山寨上七八十号人了。
而二寨主、三寨主和四寨主都是刘家的庶子,跟随自己的嫡兄,一起帮忙掌控这处山寨。
至于这个刘家为什么想要培养一批打手,这几封信中则没写,不过顾清河心知,也不外乎是那几种可能罢了。
想了想,顾清河将这几封信收好,带着秦敬之去别的房间里搜查。
别的房间里倒是没找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不过顾清河倒是在一件房屋里看到了一柄麈尾,倒是颇感意外。
而秦敬之看到那柄麈尾则是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色。
麈尾其实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在细长的木条两边及上端插设兽毛,或直接让兽毛垂露外面。后来士大夫们谈玄论道时经常拿着它,所以延续成了一种习俗,变成了名流雅器。
秦敬之一家世代奉道,自然对这东西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