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在其散文《骂人的艺术》中,曾总结了以下十条“艺术”:
知己知彼;无骂不如己者;适可而止;旁敲侧击;态度镇定;出言典雅;以退为进;预设埋伏;小题大做;远交近攻。
梁实秋是大佬,连写个骂人的艺术都能搞得很文雅,很有道理的样子,我这种菜鸡不能及其万一,自然是写不出来他那种厉害的文章。
不过,仔细想了想,我倒也差不多可以仿造大佬这种格式生造出几条骂人的艺术了。
我这骂人的艺术共分四条,分别为四类人所使用。
其一,没文化且直性子者,针锋相对,言语粗鄙,不知进退;
其二,没文化但心思多者,指桑骂槐,绵里藏针,适可而止;
其三,有文化但直性子者,用词文明,蕴意浅薄,咄咄逼人。
其四,有文化且心思多者,善用修辞,云遮雾罩,点到为止。
…………………………
第一类人的经典形象,主要是脸红脖子粗跟人对骂的泼妇形象。
就好比说东村某家妇女,怀疑自家丈夫跟别的女人有染,然后就直接去别人家当面对着骂,怎么难听怎么来。
骂男人的话,什么你个日xx的,干xx的,天杀的,没良心的,生儿子没xx的,该天打雷劈,该出门被车撞死的……
骂女人的话,什么x妇啊,狗x的,驴xx的,死爹死娘死全家的,该遭报应的……
如果对面被骂的也恰巧是这第一类人,那他们的对骂结果基本只有一个——干架。
即便对面被骂的不是第一类人,被人家堵着门骂久了,泥人也有三分火气,也是注定要掐起来的。
不拐弯抹角,不含沙射影,直接过去面对面的骂本人,就是所谓针锋相对。
辱骂亲人,专攻下三路,多涉及伦理道德,就是所谓言语粗鄙。
眼看别人都气得脸红脖子粗要抄家伙出来干架了,还不管不顾的继续骂个不停,甚至骂的更起劲了,非要到两家干一架后才知道停,就是所谓不知进退。
…………………………
第二类人的经典形象,主要是村头村尾那些坐着闲聊的老大妈形象。
就好比说西村某家老阿姨跟另一家的人不对付了,她觉得别家占了她家便宜或者啥的,那她是不会像第一类人那样直接跑去堵门骂人的。
她会先在村里与她聊天的那一拨人里暗戳戳的埋汰人家,到处散播流言,什么那家闺女在外面干那种生意啊,什么那家人的钱来路不正啊……
这些传言被挨骂的那家人听到后,当然是免不了要来当面问一问这位老阿姨的。
可老阿姨吧,即便见了“仇人”在眼前,也是不会直接开骂的,她只会拐弯抹角的骂,很少带脏字的骂,说自己听说隔壁村哪哪家人啊,多么多么的可恶,一家子都不干好事,活该天打雷劈。
虽然说的是另外村的人,但老阿姨说话时可是紧紧盯着“仇人”的,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这是在说谁。
至于“仇人”的质问,流言的起处,那她自然是不知道的,她也是听别人说的。
你非要问她到底是听谁说的?
嘿,乡里乡亲的,差不多得了呗,做人嘛,糊涂点好,活的太精明是不会幸福的。
拐弯抹角的骂,说他人实际指这个人,就是所谓指桑骂槐。
少带脏字,不直接辱骂亲人,不攻下三路,只时不时提一句人做事不讲良心如何如何,人在做天在看如何如何,就是所谓绵里藏针。
骂的时候注意“仇家”的反应,看人家真的气了要针锋相对了,就赶紧换话题,平息几天再骂,绝对不刺激对方到两家当场干架,就是所谓适可而止。
…………………………
第三类人吧,其实在社会上还是很常见的,毕竟有句话不是说得好嘛,大学生眼里那清澈的愚蠢是藏不住的。
当然,大多数学生不是这样的,我对各级学生也都没啥偏见。无论哪里,都有努力的人,都有优秀的人,网上那种极端例子毕竟是少数,我之前也没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
直到今年初九吧,跟我爸妈一起下乡去干活,我才第一次碰到了传说中的那种蠢比学生——一位大二的大专学生。
我们是去给他们干那种铁皮房,事前倒也讲过价格了。根据铁皮厚度(公分厚度和里面所夹泡沫类型(是否有一定阻燃功能的不同,每平方价格也是不同的,我想这也是常识吧?质量不同,价格肯定不同的,这没得说。
可是这煞笔孩子,从我们开始干活的时候,就一直在那埋汰,说你们这什么泡沫板,不就是两块铁皮夹点泡沫吗?也好意思要那么贵?我自己就能做出来,成本肯定没你们说的这么高,你们太黑心了,要这么贵!
起初他说的时候,我们也没人在意,无非就是主家挑刺想少给钱嘛,这种事我们见得太多了,干完再说呗。
结果这孩子看我们忙着干活不理他,更来劲了,说我们是要价太高心虚了,不敢回他的话,既然这样,价格就得再降点。
我爸脾气也不大好,这时候其实也有点生气了,就说了他一句,“行啊,那你们自己买铁皮和泡沫自己做吧,你不是会做吗?”
要不我为啥把他归于第三类人呢?没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