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族大家在今日的朝堂上占着主导地位,刘贺只能重用张安世们,让他们成为内阁中的多数。
但是刘贺也在其中安插了魏相、韩增和赵充国这样的一些异类,多多少少可以对张安世们进行制衡。
只要刘贺把内阁盯得紧一些,那么倒也还能控制住局面,不会出现内阁对天子诏令阴奉阳违的情况。
第二个阶段,建一个与内阁平行的衙署对其进行制衡。
其实这个衙署其实已经有了,那就是有名无实的门下寺。
今年要实行科举制,刘贺会通过科举制选拔一批像魏相这样的异类,填充进门下寺,监督内阁协助批红。
这也就能进一步地制约内阁。
第三个阶段,就是虚弱世家大族在大汉的实力,付出寒门的实力,让两个利益集团旗鼓相当。
打击世家大族,不只可以让刘贺掌权,更可以让百姓得利。
是一箭双雕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个阶段,内阁和门下寺会形成类似两院制的结构,内阁负责议政,门下寺负责监督。
到了那时,所有人都要走科举选官的路子,官员朝臣与世家大族的关联也会更加微弱了。
相比于世家大族来说,寒门的儒生流动性更强,更难以形成稳固的集团,对皇权的威胁更小了一些。
所有的制度都有局限性,作为刘贺,他只能看到这一步了。
再往后会演变成什么模样,就完全不在刘贺的掌控之中了。
如今,张安世他们愿意好好地变法推行新政,但是刘贺不敢掉以轻心,还要再继续往前走。
而他马上要走的这下一步,就是用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
如今的大汉,察举制、任子制、征辟制并行,看似非常丰富,实际上却大同小异。
任子制最为落后,选拔人才的标准是血缘,乃是春秋战国选官制度的遗留。
察举制、征辟制稍显高明,选拔人才的标准看似是德行和能力,实际上却是人的好恶。
刘贺想要打破世家大族和经学大派不断崛起的进程,必须要行科举制了。
就这样,刘贺一边思考一边在温室殿中快速地来回踱步。
直到四肢的血液重新畅通地流动起来,他才走进了温室殿后方的寝殿。
自从霍成君进宫以后,不管刘贺忙到多晚,都要到椒房殿就寝,这温室殿的寝殿也就逐渐空置冷清了下来。
刘贺现在将此处当成了自己的书房,殿中的三面墙上靠放了三个用上等楠木制成的书架,分别摆着三类书。
第一类是印术坊印出来的“旧书”,多是诸子百家书、儒家经典和各种律法。
第二类是刘贺抄默后由印术坊印出来的“新书”,多是秘法秘术和刘贺的心得。
第三类是写在竹简上的“古书”,内容最为简陋粗糙,但是在大汉的传阅度却最高。
刘贺犹豫片刻之后,就走到了第二个书架前,从上面拿下了两本书,就又回到了前殿。
这两本书是刘贺自己编纂出来的,和他接下来要推行的新政有极大的关系。
一本是《科举会要》,详细地介绍了科举制度的推行细则。
一本是《庠学会要》,介绍的是教育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像这样的《会要》在寝殿的书架上还有许多,都是这半年的时间里,刘贺自己编纂出来的。
最近,印术坊正在昼夜不停地印制。
《平西域会要》《大航海会要》《兵事会要》《农事会要》《岐黄会要》《平倭会要》……
以前霍光还在时,刘贺朝不保夕,所以不知道能不能用上这些《会要》,现在终于能用上了。
刘贺看着案上的这两本书,心中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接下来要推广的两项新政,就是对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在原来的时间线上,科举制度想要在大汉推开,是绝不可能的一件事。
但是现在却成了一件可能的事情,因为刘贺来了,并且提前还做了布局。
造纸术和印刷术,就是最强有力的武器。(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