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就接着往下讲了下去。
“众位爱卿,朕先想问问你们,朕亲政之后,除了改元之外,这头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这两句话中意有所指,在场的众人立刻就明白天子想要问什么,但是他们却都有一些犹豫,不愿意说出来,似乎有顾虑。
最终,还是坐榻被排在靠后位置的魏相站了出来,行礼说道:“陛下亲政之后,最重要的事情自然就是要将朝政真正地掌握在手中。”
这是一句废话,也是一句实话。
亲政的过场已经走完,那么如何将大汉帝国的朝权握在手里,却还要废一番周章和功夫。
不用一些手段,亲政之事说不定会徒有其表——天下大事到头来仍然有可能决于霍氏。
“魏卿对此事有何高见?”刘贺问道。
“陛下先要将这尚书署控制住。”
魏相斩钉截铁地往下说去。
“如果尚书署仍由霍光领事,那么群臣章奏自然仍由他来处置,朝政也还需要经过霍光之手,这自然是极为不妥。”
“魏卿,你的意思是让朕撤掉大将军那领尚书事的职务吗?”刘贺问道。
“正是!”
魏相说出的这两个字引来了其他人的侧目。
张安世和刘德都没有说话,但是他们眼中的轻视却遮掩不住的。
撤掉霍光的领尚书事,这谈何容易。
哪怕现在天子已经亲政,而且又获得朝堂上大多数朝臣的支持,但是对霍光本人直接“下手”,仍然需要勇气。
“启奏陛下,微臣并不同意魏公的说法,现在贸然撤掉大将军的领尚书事一职,未免太急了一些,要缓缓图之。”张安世站出来否定了魏相的提议。
温室殿里的人并不多,刘贺看到张魏二人的表情都有一些激动,不免觉得有趣。
这张安世不是最想要快些铲除霍党的人吗?
为何今日却提出来要“图缓”了
刘贺点了点头,示意张安世往下说。
那日在温室殿里,敢把自己的名字留在血书诏上的朝臣,都是值得刘贺信任的。
尤其是经过这十几天的考验,刘贺更能看出他们对自己的忠诚。
然而忠诚是忠诚,他们的性情是不一样的。
丙吉老成持重,张安世谨小慎微,刘德性情刚毅……
各有各的优点,但是,这些优点有可能也是缺点。
张安世得到天子的许可之后,就将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
“在十几日之前,陛下曾经说过一次,如今大将军的手中仍然在汉军当中有极高的威望,所以还不到将其彻底拔出的时候,更不能让其铤而走险。”
“所以陛下才会亲临大将军府,用皇后提前入宫和丹书铁券之事,换得大将军暂时打消顾虑,而不影响汉军的征北大事。”
“如今,大将军在军中的威信没有半分的削弱,大军的捷报更是随时都可能传回。”
“现在贸然解除大将军领尚书事的职务,说不定会让大将军铤而走险,陛下的谋划岂不是会付诸东流?”
张安世说得头头是道,在这三言两语之间,就把天子的谋划说得清清楚楚了。
“世人都说张公为人谨慎,今日这番高论确实是让下官佩服,但是张公可曾想过一件事情,如果不能将霍光从尚书署里抬出去,那陛下能算得上亲政吗?”
魏相的品秩和张安世相当,但是今日的官职只不过是御史中丞,地位远远不如前者。
更不说张安世还有一个要进宫当婕妤的妹妹,也是魏相不能比的。
但是魏相这几句话看似在褒扬张安世,实际上却满是讥讽的意味,让张安世有一些不悦。
张安世倒是有枢机朝臣的风范,他没有计较这点冒犯,而且面不改色地说道:“只要陛下多去尚书署坐阵,那么霍光就只能辅政,不能独断。”
“张公岂不是要让陛下去盯着这霍光?陛下雄才大略,怎可以为了一个区区霍光滞留尚书署?”
……
就这样,这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
开始,他们还能就事论事,但是越来越激动,言语中对对方的讥讽之意也是越来越明显。
最后,二人竟然都有一些坐不住了,纷纷离开座榻,似乎真的想要和对方立刻较量出一个高下。
旁人倒是有劝阻的意思,但是却没有插上嘴的机会。
与此同时,刘贺看着也觉得有些新奇,所以迟迟没有出言劝阻。
他们二人争论的焦点看起来只是“急”和“缓”的区别,但是实际上还隐藏着一层看不见的“私心”。
张安世自以为成为天子肱股的时间更早,本就有一些傲气,而这“后起”的魏相对他丝毫没有敬意,他自然有一些不满。
所以,张、魏二人的争论是新旧两派的争论。
而实际上,刘贺这一边的“帝党”何止是两派,其实有三派,甚至是四派。
禹无忧戴宗他们这些郎官是一派。
王吉龚遂王式这些昌邑属官是一派。
丙吉张安世刘德这些前朝大臣是一派。
魏相萧望之这些征聘的新人又是一派。
如今,在天子的麾下有倒霍的大义,他们自然会拧成一股劲儿,但是也会有纷争和裂痕。
在刘贺的心中,其实已经想好了剥离霍光和尚书署的办法,现在看着张安世和魏相相互争论,他反而想到了未来更远的事情。
争论到了最后,还是丙吉站了出来,做起了这个“和事佬”。
“二公稍安勿躁,我等都是为了大汉的江山,不至于恶语相向,还是应该先听听陛下的旨意。”
这时,两人才意识到刚才有一些失态,向天子告罪之后,才各自落座。
“两位爱卿所谈之事,各有道理,朕也有一个想法,说出给众位爱卿参详。”
“诺。”
“尚书署是内朝的核心,更是处理朝政的枢纽,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朕也不能日日都呆在尚书署里……”
“朕是这样想的,仲父劳苦功高,朕刚一亲政就撤掉他领尚书事一职,似乎不近人情,会让仲父伤心,会让天下腹诽。”
“但是,朕却可以往尚书署里加人。”
刘贺这一句话,让其他人眼前一亮。
既然还不能釜底抽薪,那么往锅里面加水也可以应对一时之急。
“尚书署至关重要,原来虽然若干尚书分别处理不同来源的章奏,但是这些尚书品秩低微,对朝政大事并无发言权,所以这尚书署自然是大将军的一言堂。”
“所以,朕决定重新整饬尚书署,在尚书署里重设六部尚书,而这六部尚书由重臣担任,这样就可以与仲父相互掣肘了。”
六部尚书?
这是一个新鲜的词,众人有一些期待。
刘贺微微一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尚书署中,设总领尚书事一人和领尚书事两人,由他们总领尚书署之事,分发章奏和各种朝政。”
“在这三人之下,再分设兵、礼、刑、工、户、吏六部尚书,六部尚书各自处置相应的章奏朝政,不必经由三位领尚书事。”
“另外,还要设六部御史和掌玺官……”
再往下,刘贺就把这新尚书署的运作模式解释了一遍。
其实不用刘贺讲得那么清楚,张安世等人很快就看懂了其中的门道。他们没有立刻说话,而是静静地思考着这其中的关节。
他们隐隐约约感觉到,这六部尚书的制度,似乎不只是可以分走霍光的权力,还会分走九卿的权力。
原本,霍光就相当于天子,九卿直接向霍光负责,在大汉的权力架构当中属于第二层。
如今,天子亲政,再加上领尚书事和六部尚书,那么九卿的位置活生生被往下压了两层,地位和权力都会大大受损。
对朝堂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