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五章:河中朝贡(5)(1 / 2)

兀畏思使团一行人,一早便离开了补炉县城,继续向北,往珠陶县进发。

自补炉出发第四天,一行人终于到达两县交界之地。

在这几天的赶路途中,只要是到了昏礼时分,便一定能看到视线内出现驿馆或客栈,使者们都对此大为赞叹,想不到帝国对商旅如此周到,竟然将商旅们每日赶路的距离都计算好,并开设供商旅居住的客栈和驿馆。

在这等条件之下,使团的贡马也得到了充分的休息。

最难能可贵的是,一路以来,不论在哪个县的驿馆内,都能为贡马补给充足的精饲料。

一路上,兀畏思曾经打听为何各驿馆客栈都有品质不低的精饲料,得到的都是一个答复——珠陶县。

珠陶县在开天府南,是保加尔省的属县,也是帝国南方粮草的供给中心。

一进入珠陶县境内,众人便感受到了珠陶县与补炉县的区别。

珠陶县是喀山的粮食大县,县域广袤又平整,得益于珠陶县自马合木达克改革时期精耕细作的传统,如今的珠陶县主要生产的黍、麦、粟以及高粱等,都有极高的收成。

各谷物种植面积极大,按兀畏思的形容,就是“珠陶县域内,除城池、道路及河流外,尽皆良田。”

他还描述到“其土质黑,地厚,土地肥力之盛于河中闻所未闻。”

在喀山种植的谷物中,黍麦便是用以制作精饲料的关键材料。

黍麦是一种发源自于中国华北的谷物,广泛种植于山西、华北及广大的游牧地带。一般农历四月左右播种,中秋节收获。

当年的白节是西历3月1日,兀畏斯一行人到达珠陶县时刚好刚过完白节,正赶上每年一度的春种时节,使团的使者们便看到了喀山壮观的另一面。

喀山的农业活动不是以家为单位的,而是以社或者村为单位的,农民们并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只为地主干活,甚至可以说,地主才是农民,种地的充其量只能叫做佃农罢了。尤其是由国家崛起系统创造的人,他们没有姓氏,只能依附于地主生存,大多连佃农也当不成,基本转化为了各家地主的农奴。

只见农工们每人背着一个大筐,守住一垄,撅着屁股,整齐的播种着小麦的秧苗,动作整齐划一,如同军队。

这种景象不是某一个村庄,而是所有的村庄整个珠陶县乃至全喀山种小麦的地方,此时都在进行着这样的劳作。

兀畏斯骑在马上,看得很远,但只要是他目之所及,田亩里就都有人在组织播种的劳动。

整个珠陶县像是活起来了一样,没有嘈杂的说话和叫喊,有的只是不同区域整齐的沙沙声还有农工们整齐的歌声。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