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四章:河中朝贡(4)(1 / 2)

离开驿站后的第二天中午,使团众人慢慢接近了补炉县城。

离县城还有一两里地,使团众人便看到一条河,河两边种了很多的柳树,密密麻麻,将河面的视野都挡住了,使团一行都是来自中亚,家乡虽然偶尔也能看见柳树,但绝不会如此之多,一时间,众人都被这副景色吸引了目光。

然而几声咳嗽打断了一行人欣赏柳树林的雅致,从县城方向飘来的烟尘,灰雾蒙蒙,在空中弥漫。熔炼钢铁杂质的味道伴随着木炭的味道一同冲进鼻腔里还有嗓子眼儿里,让兀畏斯剧烈的咳嗽起来。

循着这种在当时堪称刺鼻的味道,一行人继续往补炉县城方向靠近。

县城方向,同时向他们靠近的,还有各个工坊中传来的敲击声。

嘈杂的叮当声像是大雨落在编钟上,又像是全城的人在一起敲打着扬琴,演奏出一曲手工业巅峰时期的冶金大合唱。

待得进入外城内,使团众人第一次如此直观的看到喀山工业能力有多么恐怖,外城之内,街坊连着街坊,每一个街坊几乎都是冶炼工坊,熔炉、高炉、锻炉遍地都是。

就像使团众人从没见过如此多的柳树一样,他们也从没见过哪一个城市有如此多的冶炼工坊。

他们甚至很难理解喀山的炼钢工艺,在某些工坊内,他们亲眼看见工人们用柳树条在装满铁水的“池子”内搅拌,这远远超过他们的认知。

实际上,喀山的炼钢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当年李书源前往大明,除了娶到了“大明公主”之外,他还曾到山西的各地学习了大明的炼钢技术。

山西,是大明的十五个国营冶炼厂的其中之一,也是大明的重要钢铁生产中心。

前面看到的用柳树条去搅拌铁水,便是大明最前沿的科技之一,谓之曰“炒钢法”。

“炒钢法”是中国汉代研发的一种超越时代的炼钢技术,相比15世纪主流的百炼锻造技术,炒钢法比其先进了一千两百多年。

要想炒钢,必须先将铁化成铁水,这样就必须使用高炉,当时中国的高炉可以分为上下对生铁反复加热,而且一旦开炉就不会轻易让高炉冷却,使得高炉可以不断的对生铁加热,直至将生铁化为铁水脱碳。

生铁化为铁水脱碳后,将其注入搅炼炉继续加热脱碳,并用柳木搅拌,相当于向铁水内均匀的加入新碳。

最终,在熟练炉工的搅拌下,铁水一倒出来就极有可能形成硬度韧性都极强的钢,甚至有一定可能形成中碳钢或者高碳钢。

在此基础上,还有使团没看到,但操作更为简单的“灌钢法”。

“灌钢法”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发明的一种极其先进的冶炼技术,冶金者只需将生铁熟铁的铁水按一定比例混合,便可以得到含碳量适中的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