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三章:河中朝贡(3)(1 / 2)

茶也喝得,饭也食得,一行人便启程往县城而去。

补炉县城距补炉县港口约二百余里,使团众人在第二天的日落时分才刚刚赶到城外几十里的草原上。

补炉县的草原在日落后十分安静,既看不见牛羊和牧民,也看不见骑士和马群,牲畜们大抵都在棚圈内歇息着,牧民和骑士可能也在家中做着昏礼。

初升的月亮将月光洒在还没化开的雪地上,将每天最黑暗的那段时间晃得越来越亮。

而在使团前方不远处,一所驿站正在恰到好处的地方等着。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巧合的事情了。在使团离开补炉港的第一天,也是在昏礼之后,使团众人便发现了供商人使节休息的驿站。

恰到好处出现的驿站为补炉县城平添了一丝神圣的色彩,似乎通往县城的道路都是受到阿拉指点的。

兀畏思不禁陷入了疑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向驿站长官询问了这个问题。

站长略带骄傲的向他介绍了补炉县的工业水平以及贸易地位,然后讲述了该县驿站如此密集的原因。

原来,补炉县是一个专门生产铁制工具与武器的大县,该县生产能力之高,使其生产的武器和工具不仅销往全国各地,更是销往南部诸邦。为商品运输的便利,更为了军械运输的迅速,仅补炉一县,皇帝就建设了商用驿站十一所,另军用驿站数所。

至西元1483年,补炉县的年贸易额达到了白银一百万两,远超撒马尔罕,在大夏诸城诸邦中,撒马尔罕常以八大驿站,交通便利而闻名。然而,相比补炉县的十几个驿站,年近百万的贸易额来说,撒马尔罕基本属于是小巫见大巫了。

随后,在与站长攀谈的过程中,兀畏斯听说了一个令他更加惊讶的信息,喀山生产的钢铁与钢铁制品已经占据世界钢铁贸易的五分之一还要多,有些特殊的精钢甚至远销日本国,锻造成太刀,然后通过贸易又流传了回来。

当今世界,大明所产纸张、茶叶、香料、丝绸、瓷器的产量冠绝世界,为世间最盛之国家。紧随其后便是喀山,喀山的铜与铁分别占据世界贸易额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说是世界工厂也毫不为过,就连大明在锻造高级的刀剑铠甲时,也会一定量的购买喀山的上品精钢。喀山的钢铁与铜器已经被世界所认可,成为了喀山帝国的支柱产业,每年喀山仅从铜铁贸易中获得的贸易收入就达到了白银五十四万两之多。

兀畏斯豁然开朗,怪不得最近几年阿里陛下对军队的装备需求日益增长,原来是喀山帝国有所供应。同时他也明白了为什么阿里陛下能够如此有底气的与宗主国帖木儿叫板,钢铁,是除银子之外最令小国安心的东西。

河中很大程度上垄断了喀山对帖木儿乃至整个伊朗高原的钢铁贸易,仅钢铁一项,每年便能从中产生百万两白银的贸易额。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