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哥继续看纪录片《人类的最后归宿》的第四集《自然人的程序化》。
纪录片过半了,终于涉及到了自然人精神程序化的内容。
这集剩下的部分先是讲述将自然人精神程序化的好处。讲到其优势,不得不和机械化这条路径来作对比,所以这集纪录片会用那么大篇幅先贬低机械化自然人的发展路径,这么长的铺垫都是为主旨服务的,并不浪费,也不跑题。
至于程序化自然人的优点具体是些什么,都是对照这集纪录片吐槽机械化自然人的部分来说的。程序化自然人不用维护剩下的肌体,不用担心大脑这些器官的腐烂。
特别是程序化的电子精神以电子信号状态操控任意智能机器,这比把机器安装在肉体上强太多,可操作性也强很多,要做的就是实现精神程序化。
机械化的自然人可操控的机器就是安装在自己“身上”的那些,当安装的机器比自然人肌体还多时,就会出现伦理问题——“是往肉里组装机器,还是往机器堆里塞肉”。这里有回顾了一下纪录片第二集里的伦理内容,这部纪录片拍四集,前面几集都是有目的、有用的,前几集不只是叙事。
这集剩下的部分不多了,这才涉及六字哥真正关心的内容——自然人是怎么智能化的。
对于程序化自然人精神的介绍,只是简单的介绍,说的不深入。限于纪录片剩下的篇幅来说,也只能是简单说说了。但对于六字哥来说,他就是为了知道这一点才翻看这部纪录片的,他也只是要简单了解,不奢求深入学习,一深入就怕听不懂了。
新兴文明社会里的自然人一生时间内都会使用手环这些智能设备,这些智能设备记录下了关于使用人的海量信息。当一个自然人寿终正寝后,这些海量的信息经过处理,给一个人工智能(智能程序学习,那样这个智能程序就会根据这些海量数据产生一定的风格。
比如说,手环记录了某个人平时爱看什么视频,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显示出这个人的观看习惯,审美风格等等人格特征。对于智能程序来说,只要知道一个人在某特定环境下的选择,就掌握了这个人。
如果一个智能程序掌握了某个人,那么这个智能程序就能准确的扮演这个人,或者说代替这个人……
纪录片到这里总结道,自然人的程序化简单说就是将特定的人先数据化,把一个自然人变成海量数据,接着用这些数据赋予某个智能程序人格,拥有这个特定人格的智能程序就是程序化后的自然人。
“这样程序化后的自然人不就是变成智能程序了,重要的是,那个自然人该死的话……不还是死了,对自然人个体自己来说没实现永生呀!”六字哥发出疑问,但这不是互动视频,纪录片没有回复,而且此时该集纪录片的时长已经只剩一点点了。
六字哥希望剩下的一点时长能涉及自己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