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社学(1 / 2)

随着朱棣一张诏令,北平府其余州县的知县、知州,士绅,乡老们,也都快速拿着他们各个州县可建造蒙学的舆图,聚集在燕王府。

然后,再由朱复、郭安审核,朱棣也看了一眼。

不过,这些州县并没宛平县、大兴县百姓那么多。

自然,适龄儿童也少些。

因此,一些适龄儿童多的州县,才可建四座蒙学,至于百姓少的州县,只能建造三座。

哪怕是如此,那些知县们也是十分满意,这些都是他们在任期间的功绩。

至于那些乡老、士绅们,也都是满脸喜色。

他们都知道,燕王府长史郭安,偏爱宛平县,接下来便是大兴县。

谁让宛平县与大兴县是北平城的附郭。

现在,能给他们所在州县建起四座,或是三座蒙学,他们已经很是满足了。

而且,现在在蒙学之上,还要多加一个三年小学,相当于左学!

这对那些士绅乡老来说,更是大喜。

如此,他们也不至于在家中崽子启蒙完之后,还要请一些夫子去家中专门教导。

讨论了半晌,一些乡老又提出了他们担忧的问题。

“可是郭长史,如此多的蒙学,能否招上足够的夫子来?”

“蒙学中的夫子,可享与燕王府书吏一般的薪俸与待遇。”

“另外,十年之内,在这些蒙学当够五年夫子,可直接成为燕王府书吏,又或者可享与燕王府书吏一般的名额,前往高丽或是倭国为官!

十年之后,凡是在蒙学之内当够三年夫子,在考试燕王府书吏之时,可加十分!”

“殿下英明!”

一众士绅乡老们,又都是满脸喜色。

如此一来,必然会有很多书生前去那些蒙学当夫子。

只有一众知州知县面色犹豫,不过仅仅只是犹豫了片刻,那些知州知县便缓缓开口说道:“燕王殿下,郭长史,如此一来,很多孩童学子都去了蒙学。

而各州县的州学、县学便是有些浪费了。”

“嗯?”

听此,朱棣与郭安等人都不由一愣。

他们好像一开始,就将各州县的州学县学给忘了。

“如此,每个州县各少建一座蒙学!”

朱棣这话一出,一众士绅乡老们,顿时满脸大惊。

至于那些知州知县则是脸色一喜,满脸期待的看向朱棣。

只是,等了半晌,朱棣没有再次开口的意思。

而那些士绅乡老们,便再也忍不住了,满脸凄苦。

“殿下明鉴,我等各个州县的村落本来就相距较远,如若每个州县只有两三座蒙学。

那些相距较远的孩童,便是需要行走数十里地来上学。”

“是啊,殿下,不说乡间道路危险,还有野兽出没。就是这般远的道路,很多孩童从家中走到蒙学,便是已经天黑了,根本无法上学!”

“殿下,要是不能让所有孩童都入读蒙学,那殿下费力建造的蒙学,便会极大的浪费……”

“这……”

朱棣眉头微皱,思索片刻,便看向一旁的朱复。

“朱卿,诸位乡绅乡老所言也有些道理。那宛平县与大兴县内建造的蒙学,可否也有这般问题?”

听此,一众士绅与乡老们,都不由眼中闪过一丝得意。

他们就是因为关注了宛平县与大兴县的蒙学之事,才会说出这番话。

果然,朱复微微点头。

“殿下恕罪,这一段时日内,微臣也收到几次那些蒙学夫子的禀报,虽然有一些孩童虽路途遥远,但数量并不是很多。”

朱棣问道:“这是为何?”

朱复想了想,便说道:“殿下,宛平县、大兴县的那五座蒙学,只有一座在北平城内。

剩余四座,都分散在下方村落内。

因此,出现那番情况的学生还是较少!”

应该是有很多百姓,都还在观望,不敢随意让他们的孩子上学吧?

郭安心中默默吐槽着。

“原来如此!”

朱棣微微点头,又不由说道:“难不成,在其余州县,也需要建造四五座的蒙学?”

有了之前的经验教训,朱复连忙说道:“启禀殿下,微臣以为应结合各个州县百姓的情况,再决定兴建多少座学蒙学!”

一众士绅乡老们顿时满脸喜色。

不过,朱棣则是看向一旁的郭安,他觉得此事应该没有朱复想的那么简单。

“不知此事上,郭卿可有何好的解决方法?”

郭安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殿下,微臣觉得应将蒙学转为社学!”

“社学?”

朱棣与朱复等人,都是一愣,随即两眼发亮。

郭安已经开口说道:“前元至元二十三年,前元朝廷曾颁令:凡各县所属村庄以五十家为一社,设社长一人,教劝农桑为务,并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

那时,江西福建等地,便开始创办社学。”

郭安道:“只是,社学乃是各个乡里最基本的蒙学,朝廷很难监管。

因而,很多官吏乡绅们,便利用社学来毒害百姓,百姓的子嗣必须额外交课金、鸡米、酒食,甚至还有额外的劳役。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