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章:另辟蹊径(1)(1 / 1)

李朝,釜山浦。

金氏百货的掌门人金大城走下自家的运输船,准备在港城中向同行打听一番,有关今年毛皮贸易的行情。

眼下东北总督府有这么几门生意最挣钱,一是开工厂的,二是做土特产的,三是有关海货的。

第一门生意入行门槛高、投资大,且没有专业人才也搞不起来。第三门生意仅限鲸屏岛(虾夷岛一地,前期投资大,需要购买专业捕鱼船,聘请船员水手,风险高,而且体量小,容不下太多商贾参入。

算来算去,亦只有第二门生意,适合像金大城这种有些实力,却没有到达顶尖的商贾参入。所谓“做土特产的”,就是收购土著手里的毛皮、东珠、人参、鹿茸等东北地区的土特产,然后自己加工售卖。其中,毛皮贸易是这门生意里的重中之重。

如今的年景是一年比一年冷,加工好的毛皮根本不愁卖。每年贩卖到倭国,走私到明朝,经葡萄牙人中转的毛皮货物不知凡几,连一向对外销售毛皮的李朝,近些年也开始从宋洲商人手里购买上等皮货,可想而知,这门生意的市场有多么广阔。

毛皮贸易不是因小冰河时期出现而突然兴起的。

在华夏,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上谷郡广宁便出现了一个贸易中转点,中原地区的靴韂、布帛、茶糖、珠饰等源源涌入西域乌桓、鲜卑等国度,而西域盛产的马匹、半只、角端弓(一种牛角做的弓及“天下名裘”大批输入中原。

唐代,由于商业的逐渐发展,甘、宁、蒙、坝上各县等地的皮货都集中到了广宁,然后再运往中原。广宁成了北方的毛皮集散地,从而促进了毛皮手工业的发展,让当地有了“皮都”之称。

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原来的广宁已经荒废,为了抵御北方的鞑靼人,明廷在当地修建了张/家口下堡与上堡。每年早春二月,从堡内交易中心绵延四方空地、布满车辆、毡蓬,各类贾店鳞次栉比,大至骏马、骆驼、肥羊,小到毡毯、兽皮、羽毛、缯帛、棉布、杯瓶、酒器,比比皆是,琳琅满目。随着交换的扩大和毛皮原料的增加,毛皮加工制作业应运而生,并随着皮毛需求量的增加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历史上,有名的晋商由此壮大。

在欧洲,珍贵的毛皮资源有限,价格不菲,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11世纪,一位西北欧的修士就言:“不论对错,我们把得到一件貂皮袍子等同于至高幸福”。贵族出门不穿件毛皮制品,等于后世出门不穿内衣。

由于毛皮原料供不应求,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还于1336年颁布了一项法令规定:只有王室成员、贵族和领取1英镑以上薪俸的教会人士才可以穿着珍贵毛皮。

大约从16世纪开始,欧洲的消费时尚出现了变化,海狸毛皮制作的毡帽成为欧洲上流社会追逐的新宠。在中世纪,人们根据帽子的高低来显示社会地位的尊卑,而且在雨伞发明以前,由于海狸毛具有离水即干的特性,用这种毛皮压制而成的毡帽不仅不易变形,而且防水性好,可以充当雨具。

拥有一件上好的海狸皮制品就是一名男人或女人的上流社会地位的证明。正是在这种时尚的带动下,欧洲的海狸几乎被捕猎殆尽,因此,北美丰富的海狸皮资源为寻求贵金属失败的欧洲探险者们打开了一道发财之门。

当时约翰牛、法兰西等国一直想从北冰洋西北方向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航路。如1496年,约翰牛航海家约翰·卡波特到达了纽芬兰,并宣布纽芬兰为约翰牛国王的领土。1524年,服务于法兰西的意呆利探险家维拉扎诺率领他的船队航行到了北卡罗莱纳一带,然后沿着海岸向北航行,到达了哈德逊河的河口,并一直往北航行到了新斯科舍一带。169年,受雇于尼德兰的约翰牛航海家亨利·哈德逊率船队航行到了后世纽约一带,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里的一条大河,并上溯了2公里,发现了一个大海湾,哈德逊湾因此而得名。

到北美来探险的冒险者并没有发现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白银,却意外发现了其他可以牟利的物品,那就是北美东海岸丰富的自然资源。

约翰·卡波特发现纽芬兰附近海域蕴藏着丰富的鳕鱼资源。纽芬兰多鱼的消息吸引欧洲渔民前来。纽芬兰渔业的发展不仅为欧洲提供了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还无意中引导出北美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产业——毛皮贸易。

基本还处在石器时代的印第安人对渔民随船携带的刀、斧、锅等金属器具非常感兴趣,而他们唯一能够拿来与渔民交换的就只有身上所穿的毛皮衣服。于是,纽芬兰的渔民不由自主地成为第一代毛皮商人。

法兰西探险家雅克·卡蒂埃是有记载的第一个大张旗鼓地进行毛皮交易并以此作为出航目的的欧洲人。他1534年航行到北美东海岸时,遇到了主动要求交易的麦克米克人,遂拿船上的物品同后者交换,后者不仅把所有的毛皮都交换了,连身上所穿毛皮衣物也都换成了船上的物品,以至于“光着身子回家了,还示意明天会拿更多的毛皮回来”。

冒险者们从土著人那里以低廉的成本交换毛皮,运到欧洲加工后,一张海狸皮至少可以增值1%,甚至可以获得2倍以上的利润。在17-18世纪的时候,一张好的海狸皮可以在欧洲市场上卖到9先令,相当于后世5年的4英镑左右。

正因为有这个成熟的市场与广大的消费人群,才使像金大城这样的商人凭此积累起丰厚的身家。

走在平整的水泥码头上,看着车水马龙的人流,以及远处炼铁厂冒出的黑烟,金大城只觉自己仿佛还处在济州城一般。随着宋洲果力的不断提升,与东北总督府相邻的李朝似乎也不可避免地烙印上了“宋洲特色”。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