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上史料看,老朱的政令还算正常,但他的表演马上就要开始。
洪武十六年(1383年,老朱受《刘邦传》刺激,大笔一挥,写到:“凤阳,朕故乡,陵寝在焉。昔汉高皇帝丰县生,沛县长,继成帝业,而丰沛之民终汉世受惠。朕今永免凤阳、临淮二县税粮徭役,宜榜谕其民,使知朕意。”
注意,此项政策只针对凤阳、临淮二县,而且是凤阳县和临淮县的原土著才能享受永久免除赋税,后来的外来移民没资格享受优厚政策。
同时,老朱专门开辟了一条凤阳到金陵的驿道,并在凤阳大搞水利建设,另外新建了皇陵、十王四妃坟、龙兴寺等。不仅如此,老朱还大力建议退休的开果勋贵回乡置业,大批淮西功臣也在凤阳买田买地,建府建宅。为此,老朱还特赐给公侯们钞一万锭,银五百两,让他们到凤阳建豪宅用。
这番操作下,凤阳由原来的十室九空,迅速变成了“一郡桑麻翠如洗”的繁华景象,很多荒田也被开垦出来,甚至耕地数量高达4万顷,被明廷评为上等富裕州府。
人为造成的短暂繁华过去,留下的是一地鸡毛。
上等优质良田被勋贵功臣们霸占,中等一般的耕地被本地土著优先占据,剩下些下等耕地,劣质耕地留给高达3多万的外来移民。
其结果,外来移民为了养活一家老小,遂到处开荒耕种,毁林造田,围湖造田,此举让凤阳府环境急剧恶化,造成大批荒山秃岭,严重水土流失,令当地环境陷入无限恶化的循环,甚至连后世也受其影响。
明中期,洪泽湖畔经常闹水患,但因泗州是大明祖陵所在地,为了保朱家祖陵,明廷制定的治水策略是“首虑祖陵,次虑运道,再虑民生。”
在这种治水策略下,淮河两岸的百姓民不聊生,生不如死。长此以往,凤阳府变得十年九荒,又因灾荒养不活如此多人,很多百姓只能逃荒。
据《凤阳新书》记载,单单凤阳县一地,在洪武年间移民后,人口就高达14万之多,到了万历年间,该县仅存13894人。
~~
凤阳府,定远县,流民营棚绵延数里。
刘七骑马在营地巡视了一圈,不禁深深皱起眉头。
他快步来到中营,找到胡二郎,向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二哥,为何要让那些流民入伙?他们的加入只会使我们粮草不足,并拖延我们的行动。”
胡二郎示意刘七坐下,反问道:“三弟,你说我们冒着杀头的风险,起义是为了什么?”
“自然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不受贪官污吏的欺压。”刘七顺口说道。
“既然如此,那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不正是在践行我们的目的吗?”
“二哥,可这……”
胡二郎摆手,打断道:“我知你的意思,但眼下我们的困境并不是流民问题,而是该如何攻下金陵城。三弟,仅凭现在的人手,你可有把握攻下明朝南都?”
刘七犹豫再三,说道:“胜算不足二成!二哥,其实我心里有件事老早就想提,但不知该不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