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知道了,下去后,你需多加派人手盯着,朕要知道宋洲人在夷州的一举一动。”
曾几何时,明朝有着绝对的天朝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文化、经济、艺术、科技等方面,全都碾压周围的蛮邦。可就是这个不知从何处冒出来的宋洲,让朱祐樘竟生出一种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之感。
无论是镜子玻璃,还是如今的自走钟、煤油灯,都在彰显这个海外国家的独特一面。文人士大夫可以鄙视宋货皆只是奇技淫巧,但朱祐樘这个做君主的却不能轻视。关于宋洲的书籍,明朝现已禁止传播,朱祐樘曾命人暗中收集研读,其中一些论点的确能发人深省,这更让朱祐樘瞧出了一丝危机。
~~
第二日早朝过后,照例是文华殿议政,朱祐樘忽然向一帮心腹大臣问及太祖海禁之事。
众大臣仍当皇帝如以前一样,要与众人切磋治国之道,以“博极群书”著称的文渊阁大学士丘濬率先站出,滔滔不绝地讲起太祖海禁的缘由。
朱祐樘听后,装作无意道:“如今海禁虽未解,但民间多有出海行商者,众爱卿以为海禁之策是否还要执行?”
内阁首辅刘吉向来是见风使舵的能手,他见朱祐樘话中似有深意,于是道:“陛下,祖宗之法不可变,眼下虽未有海寇之患,但难保将来亦如此,再者出海行商者多是见利忘义之辈,难保这些人不会受外人蛊惑,做出危害大明江山社稷之举。”
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刘健出班道:“陛下,老臣亦认为海禁之策不可废,但若完全按太祖时的政令执行,恐沿海百姓生计无路,为今还是维持现状为好。”
其他大臣纷纷发表意见,总的来看,赞成维持现在的“宽禁”状态之臣占主流。
朱祐樘借坡下驴道:“泉州知府前不久上书言有商人从海外购得一种名叫红薯的作物,其茎叶可为菜,其根可为粮食,能在山间贫地种植,亩产千斤,若推广开,能养活百万生灵。由此看,维持如今的海禁之策并非坏事。”
礼部尚书耿裕记性很好,他依然记得宋洲最初入京朝贡时就上供了海外作物,既然陛下提及红薯,明日自己或许该上书提一提旧事,看看能不能在皇庄找到那些海外作物。
翻过这个话题,朱祐樘又重提福建巡抚上书恢复澎湖巡检司之事。
丘濬反对道:“设澎湖巡检司是前朝旧事,我朝初年遵循旧历,其后因海禁予以废除。澎湖乃海外荒岛,若设巡检司,徒增朝廷负担,望陛下三思。”
“马爱卿,你有何看法?”朱祐樘向兵部尚书马文升询问。
马文升,字负图,与王恕、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是朱祐樘颇为欣赏的武人。他在兵部尚书任上,一次就罢免了三十多名不合格的军将,得罪了许多人,朱祐樘坚定地支持马文升整军,甚至还特地派大内侍卫保护其安全。
马文升道:“臣也不赞成复设澎湖巡检司,原因有二。一是澎湖孤悬海外,来往不便;二是沿海已设有卫所水寨,当以巩固沿海防御为主。”
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没钱。复设澎湖巡检司,不可能在贫瘠的岛上搞屯田,所有物资补给都得从沿海转运,并且战船维护仍得回沿海卫所。由此看,这完全是劳民伤财的举措。
文华殿议政的大臣,如丘濬、刘健、马文升、王恕等人皆是历任四朝的老臣,这些人的想法以修养生息为主,这一点,其实从朱祐樘在位时,奉行的对外和平政策,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就可以看出。
听完马文升的看法,朱祐樘心下了然,暂时也没了“折腾”一下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