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报看报,大日本皇军协助中国政府剿匪,中日两国亲如一家……”
满身补丁衣服骨瘦如柴面带菜色的孩子,脖子上挎着“报兜”,手里高举着一份报纸,用他那稚嫩的嗓子没命吆喝。纵然肚里没食腿上无力,还要不顾性命地奔跑,力求多卖出几份报纸。
报纸上刊登着日本陆军协助冀东特别行政公署联合剿匪的赫赫武功。看到《振报》的名字,大家就知道这上面的报道必然有利于日方,不过对普通百姓来说不管立场如何,看到几万土匪被缴械逮捕,心里总觉得安生了几分。
文章里夹枪带棒借题发挥,一方面褒扬称赞日本陆军不可战胜,另一方面贬损国民政府不关心民众死活东北军毫无作为,甚至和土匪互相勾结。
这次《振报》和《国权报》对剿匪事件进行联合报道,两人充分发挥了笔下功力,一褒一贬配合得天衣无缝,把整场缴械塑造成中日一家亲,军事互相合作的典范。
日军擅自越过两国约定的界限,武装侵入中国领土的事实则尽力淡化。相反,还在鼓吹这种互相合作的进步之处,认为中国眼下军事力量孱弱,没有能力维护本土秩序,就应该向日本求援,大规模开展这种军事互助。依靠日本朋友的力量,消灭境内红色土匪,保证国民生活云云。
大多数人看不出这里面暗藏的祸心,注意力都放在土匪的人数和最终结果上。但总有些学识过人心思缜密之人,看过文章之后将报纸在手中用力揉搓成球,寻个没人的角落低声骂一句:“文化汉奸无耻之尤!简直就是当代张邦昌!”随后把这团废纸当作炸弹向着虚空中的汉奸文人乃至日本鬼子用力丢去。
纸团砸在墙壁上不等反弹落地就被风吹起,顺风飘荡毫无主见,任风带着自己随意前行。从偏僻小巷飞到人来人往的大街,最终落在曾经的普安协会总部,秋山街十号那栋别墅门口。
曾经车马盈门人来人往的普安总部如今已经变成另一幅模样,大门紧闭,铁门上贴着十字封条,上面还该有日本宪兵队的印鉴。
日本人吝啬是进入骨头里的,就算是纸张也不许轻易浪费,本国并没有随便贴封条的习惯。贴这道封条主要是为了给中国人示警,向本地百姓传播一个信号:普安协会解散了。
可惜日本人低估了本地百姓的接受能力,这件事并未能达到预期中交口传颂人人自危的效果。本地人对此的反应都十分淡然,就连普安的成员都不太关心这个协会死活。
这年月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事百姓看得多了,名动天下的东北军眨眼之间就失去了自己的根基之地,区区一个普安又算得了什么?
普安协会的成员们对此的看法也是含糊地应一声,为每月少了一笔进项惋惜两句,也就没了下文。
归根到底这个组织对他们而言,就是每月领取若干津贴的地方。能够和日本人搭上关系保全财产当然不是坏事,但是从本心而言,大部分人还是更愿意和代表“正统”的南京方面联系,对普安的归属感淡薄,散了也便散了。
即便是那些在抓刘黑七事件里出了死力的帮会分子,也没觉得有太多遗憾,最多是在背后骂几句:挺好个事办砸了,尚旭东这个倒霉玩意是怎么想的,怎么敢和日本人动枪?这不是找倒霉么!
日本警察署对普安总部的搜查遭遇了抵抗,至于这件事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则众说纷纭。按照警察署的说法是普安协会留守人员拒绝配合,并且持械射击,警察署迫不得已还击,后惊动附近的宪兵和巡逻队,导致一场大规模枪战发生。
民间则有另一种说法,日本人一边向普安里闯一边用日语发布命令,留守的人听不懂日本话自然就要阻拦,日本方面先行开枪射击占领大门,留守在这的人才开枪射击导致枪战发生。整场冲突就是日本人故意引发,目的就是要名正言顺消灭别墅里那些武装守卫。
但不管原因为何,这场枪战的影响都十分恶劣。留守普安的都是小日向手下精锐,在山寨里可以当炮头的厉害角色,枪法精准心狠手辣,擅长小规模冲突。尤其为了保全性命更是拿出周身解数,双方交战时间长达四十分钟,留守人员尽数被击毙无人逃脱,负责进攻的日本人同样伤亡惨重。
当天执行任务的都是日本人并没有中国人员参与,事后根据警察署内部消息以及医院里走漏的风声,日本人伤亡合计超过二十人,与防守方的伤亡比例几乎是一比一。对于一向号称精锐天下第一的日本人来说,被一群土匪打出这样的伤亡比例,说是奇耻大辱也不为过。
有这么一场祸事,普安解散自然是情理中事,混混们哪还敢奢望日本人酬功,不因为枪战迁怒于自己就已经是侥天之幸。其咒骂怨恨的对象,也都集中在旭东身上,没人知道这背后宁立言的推手。
众人私下咒骂之余,也有人问起尚旭东下落,零碎线索拼凑在一起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人自从进了宪兵队就没了下落。红帽衙门本就是鬼门关,何况他的手下还开枪打死日本人,想来是凶多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