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掩耳盗铃!(2 / 2)

上至帝王,下至臣民,还有天下等等,全都认为是一成不变的,但这又怎么可能,尤其还是天下正步入小冰河时期,这种吸取了太多经验教训的体制,本就背负了太多的历史累赘。

外强中干。

这一套体制,随着朱棣上位,就已事实上崩解了。

就算是现在,他从北方一路走下来,军屯要么被抛荒,要么被有权势的武官占据,根本就无法为军队提供足够的囤粮,朱元璋说的不费百姓一粒粮,就养活天下百万兵,根本就做不到。

就是现在。

大明每年都要往北方运送几十万石粮食。

不然朱元璋也不会这么狠心,借助郭桓案搜刮天下富户,用来集聚军饷军粮了。

这一切朱元璋都知道。

只是他觉得这是通往大明昌盛的必经之路。

他为大明设计的是千秋万代的基业,而今大明只是初立国,的确会面临各种问题,但随着大明国力日渐鼎盛,他目下对天下的强势也会慢慢减弱,最终达成他心目中的千古一国。

朱元璋铁青着脸。

他冷冷的注视着夏之白,眼神凶狠的,能将眼前这人生吞活剥。

他还没发作,夏之白倒数落起自己来了。

朱元璋冷哼道:“做不到?”

“你又知道些什么,咱为这天下付出了多少心血,任何人都想不到,咱的大明如今只是刚起步,等日后天下稳定,这一切都会成为大明长久的万世根基。”

夏之白冷笑。

他冷冷的看着朱元璋,漠然道:“陛下,伱作为天下的帝王,对天下的情况,了解最多,但你选择性忽略的东西也最多,我过去行走在北方,同样了解过一些情况。”

“在我调查之中,郭桓案中,不少官员在征收赋税时,巧立名目。”

“征收多种朝廷没有征收的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神佛钱等的赋税,用以中饱私囊。”

“在陛下公布的诏令下,只写出了这些人巧立名目。”

“却没有写这么些人为何要巧立名目。”

“大明的官员固然很贪,但从最初的‘空印案’,到后面的‘胡惟庸案’,陛下对于有问题官员的处理,天下人都知晓,而且天下方定,百废待兴,就算再不识趣的官员,也多少会收敛一些。”

“但在陛下治理下,贪腐不仅不见少,反而还越演越烈。”

“原因陛下比谁都清楚。”

“陛下熟读史书,却只看得见,史书中对集权有用的东西,却看不到集权之外的弊端。”

“在过往的朝代中,朝廷逐步收拢了地方财权,在宋代时,朝廷几乎收走了地方的全部财权,财权全部集中到朝廷,但是朝廷又不担负地方的财政支出,导致宋代的地方官员直接变成了朝廷的税吏。”

“而朝廷又要地方官府做事,又不给多余的钱粮支持。”

“地方又能怎么办?”

“只能法外收税,最终一步步演变为胡乱加派,然后引得地方民怨沸腾,朝廷又派人下去,将这些地方的胡乱加派整合进正轨税收,全部收走,地方遇到事情,朝廷拨款不足,只能继续胡乱加派。”

“这种情况大明尤其严峻。”

“去年的寿州、滁州大水,朝廷拨乱只有十万余两的钱粮。”

“这点钱粮哪里够治理跟安置?”

“最终还不是得从百姓头上去收,甚至是放高息、让百姓变卖家产。”

“还有空印案。”

“在陛下眼中这是官员舞弊的行为。”

“认为这会给贪污大开方便之门。”

“空印的根本,在于朝廷规定,每年各布政司、府、县都要向户部呈送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户部与各布政司、府、县的数字须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结项。如果有一项不符,整个账册便要被驳回。”

“但大明上缴的是实物税款是粮食。”

“运输过程中,难免会有损耗,很容易出现账册与实物对不上的现象,而一旦朝廷审核出现问题,就要打回重报。”

“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地方尚好,像是云贵、两广、晋陕、四川等布政司,交通不发达,往来路途遥远,一旦出现问题,来往就会浪费很多的时间,若是没有到规定时间交上,就会为朝廷定罪。”

“他们只能备好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

“这种做法历朝历代都有。”

“从未明令禁止。”

“空印案发生的根由,浙江的郑士利曾上书过。”

“只是陛下根本不认可,反而下令彻查,最终没有查到主使,被陛下怒而流放。”

“如今依旧处于流放之中。”

“除了郑士利,空印案很多官员,都还处于流放之中。”

“臣并不为他们说清。”

“因为他们的确做错了事。”

“但此后呢?”

“朝廷可有做什么弥补改进?”

“没有。”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就是陛下的解决之法?”

“掩耳盗铃,只是在自欺欺人。”

“陛下谁的错误都给定了,唯独没有给自己定一个,也没有给这个制度打补丁,就算是最终查到这些人并无贪污行贿,只是下意识做出了这种习惯行为,陛下依旧没有放过。”

“闭上眼装作是瞎子,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