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榑听了刘基的话,即刻明白过来,他父皇要来了!
他立即骑上马,从京道的另一个方向离开,刘基没有任何建议,说明已经没有发挥的余地了。
五黄六月,刘九委屈地小眼神看着朱榑,“殿下,咱们又不是逃犯,你让奴婢喘口气吧?”
“那你喘吧,替本王给父皇请个安。”
刘九打了个哆嗦,惊慌地跑起来。
朱榑没走,而是策马奔上了一座山头,眺望下去。
他走后不久。
父皇果然来了!
炎炎夏日下的一片野地里,一行车撵停靠在路边,朱元璋下了马车,手里拿着一把锄头,走到田里弯腰劳作,动作娴熟。
若不仔细分辨,看不出来他有何不同。
但也只是挥动几下,就坐到茅棚下。
朱元璋看着刘基,脸色非常不好,但也没有大发雷霆,“你怪咱吗?”
刘基不接茬:“请陛下明示。”
朱元璋露出极其难看的笑容:“伯温啊,你真是老奸巨猾。“
刘基不慌不忙道:“多谢陛下夸奖。”
朱元璋没有动怒,平静地倒了一杯茶,推到刘基面前,给自己也斟了一杯,“开国以来,咱凡官多用老成,不久才发现皆是老奸巨猾,用青壯的才子,又毫无经验。”
“太子劝咱举办科举,推行县学,咱想听听你的建言。”
早年朱元璋颁布的赋税制,屯田制,恢复科举,制定八股文,都和刘基商议,连京城选址,皇宫风水布局也是刘基的杰作。
共事多年,谁能做到什么事,朱元璋心知肚明。
刘基面无表情:“不是善政,也不是弊政。”
朱元璋目光炯炯地盯着刘基,说道:“你说说。”
“地方官员打着朝廷的旨意敛财,就算陛下用政令命秀才讲学,国库也不丰盈,地方的庠序学堂从哪里来?
“在百姓家里,年幼时,子弟便要分担劳力,或当小童,或替人洗衣做饭,维持家中生计,陛下若无视他们的生活,政策很快就会流于形式,百姓自己也不会执行。”
朱元璋陷入沉思,他想起自己当放牛娃的日子。
他缓缓开口:“咱一定要推行呢?”
“治天下,以人才为本,人才以教导为先,朝廷用多少靡费都不过分,陛下命秀才童生讲学,令地方修缮空置的道观、寺庙、府邸、衙门作为庠序,定学田之制,规定府学一千亩,州学八百亩,县学四百亩,不必太多。
“府、州、县各级学生,可以享受国家援济,每个生员给米六斗,百姓无鱼米之忧,圣人道理在大明推行能达到的盛景,定然令唐宋也远远不及。”
朱元璋觉得,胡惟庸已经很聪明了,但刘基的举措,比胡惟庸还多两条。
还是刘基懂咱啊。
胡惟庸的举措,地方官吏执行起来一定困难重重,朝廷解决了这些问题,地方官吏才可以施展拳脚。
不过,朱元璋也知道,胡惟庸的才能并不在于此。
至于监察,恐怕刘基也不知,天下各地都有散出去的检校,抓捕空印的万名检校,不会回朝廷了。
朱元璋心中了然,他需要的是制度,让子孙后代可以沿用的制度。
该干的事咱都干了,你们就等着享福吧。
但朱元璋不知道的是,刘基有一件事没告诉他。
百姓心里要有读书的火种。
何故要做官?百姓不发自心底认为,读书能改变家族命运,县学、社学终究是无本之木。
可是,任何政策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天下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政策。
朱元璋起身,没走出去几步,似是想起了什么,突然转身,“齐王来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