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闵作为一个失败者,必然会被胜利者诋毁。
如果当真按照史书记载来分析冉闵这个人物,首先,冉闵是当时后赵政权的统治阶级,也就是所谓的“皇族”,他爹是后赵国主石虎的养子,他算石虎的孙子。
在石虎死后,还是彭城王的石遵在争夺最高权力时给冉闵画饼,将来成事立石闵当太子,可称帝后又为了拉拢石氏宗亲的支持,立了别人。
而且兔死狗烹,还要下手干掉石闵,当时素有战功的石闵掌握着后赵的军事大权,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抢先动手干掉了石遵,拥立二五仔石鉴做了皇帝,结果石鉴过河拆桥,刚一登基,就想暗算石闵。
接连被两任羯族皇帝背叛,想想石闵当时应该是啥心情。
作为一个被胡人养大的汉人,起初冉闵也并没有对自己的汉人身份有何认同。
直到被石氏宗亲多次欺骗后,才让他恼羞成怒。
他发布《杀胡令》,后又亲自破坏《杀胡令》,这些不过都是政治需要。
在邺城动乱达到最高潮的时候,大部分胡人将士都支持石鉴,而大部分汉族将士则站到了冉闵一方。
在弥漫全城的大恐慌中,任何个人都会主动寻求群体的庇护。
试想一下,在当时有什么能比肤色、鼻梁和须发这些更容易,且鲜明的将人们区分为不同的群体?
又有哪个群体能比胡、汉两族更能容纳绝大多数个体,同时又能将个体团结起来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呢?
更何况两派首领,一个是胡人石鉴,一个原本是汉人冉闵。
既然北方胡汉之间的矛盾这么严重,成立一个新兴的汉人政权来打压胡人,占据地盘,也不失为上策。
于是石闵登基称帝,立国号魏,不久恢复冉姓。
冉魏当时六夷、杂胡总人口并不少,大多还是军户,战斗力还挺强,如果严格执行《杀胡令》,怕是霸业未成,冉魏先亡。
一年后冉闵为壮大军力,收了一千胡人降兵,还任命自己的儿子冉胤为大单于,统御这些胡人。
所以在冉闵想安抚胡人,稳定局面的时候,会杀了民族立场鲜明的反胡派光禄大夫韦謏。
而在兵败丧子,胡人纷纷叛变时,又追封韦謏为大司徒,表明自己与胡人势不两立。
可再后来,冉闵又封收服羯胡军队,并向自己投降的刘显为大单于。
之所以反复横跳,是因为冉闵是一个政治人物,对于这样的人,当一招不灵的时候,就启用另一招,哪怕借此来否定昨天的自己。
很多东西在普通人看来是慷慨大义,在政治人物眼中不过是手腕而已。
试想一下,谁会将这样反复的人视作英雄,谁又会喜欢这样一个男主角,所以张一谋说“要抛开本质,看表象”,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相同的问题。
经过统计,首映当天,单单京城一地,就贡献了近百万的票房,单场放映票房更是高达8万。
国内其他地区的票房数据,还没有统计上来。
但是从当天各大门户网站刊登的各地观影情况来看,形势十分乐观。
张一谋这下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从最初的剧本创作开始,张一谋虽然一直对这个项目抱有巨大的热情,但内心却始终忐忑不安。
毕竟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人将那段历史搬上大银幕,更从来没有人尝试去讲述冉闵的故事。
作为先行者,必定是要受到质疑、责难的。
所以在完成了全部的后期,张一谋选择了将自己封闭,不去理会外界的纷纷扰扰,只等着电影首映的这天。
好在现在的情况还不错,观众们对于这部电影也给予了巨大的热情。
不过现在还不是掉以轻心的时候,随着电影上映,更大的质疑声随时都会到来,对此,张一谋已经做好了准备,毕竟这一次,在他身后有着无数支持他的观众。
果不其然,就在《冉闵传》上映的第二天,早就做好准备,等着鸡蛋里挑骨头的专家们再也安耐不住,一个个的跳了出来。
“为民族团结的破坏者树碑立传,张一谋到底意欲何为!”
嘭!
一顶大帽子稳稳的扣在了张一谋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