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智取南阳(2 / 2)

随后,又指出了一个现实问题:秦兵势众,据险而守。

跟着,张良说了不攻破宛城有什么危害:今不下宛,宛从後击,彊秦在前,此危道也。

前不久,刘邦吃过这样的亏。攻打洛阳作战不利,后面开封还有赵贲军。刘邦不会忘了,每当他取得胜利之后,总会有一场大败。

张良给刘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并告诉刘邦,欲速则不达。要想进入咸阳,就要稳中求胜,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刘邦善于吸取经验教训,从起兵反秦,到西进亡秦,给他留下了很多经验。刘邦是听得进去别人意见,尤其是和张良说话,总会拓宽他的眼界。所以,刘邦做了一个决定,不走了,先灭了宛城守军。

对于,张良提出围攻宛城这个方案,还有不同解读。

说张良是藏有私心,他劝刘邦打宛城,是为了韩王成。张良随军入关,宛城秦军北上,颍川郡就会有危险。毕竟,颍川郡北面、西面、东面都有大量秦军。尤其是开封、洛阳、荥阳一带,秦军都很强大。

张良主张消灭宛城秦军,也是为了给韩王成留条后路。一旦秦军来攻,韩王成打不赢,可以往南阳郡跑。

故而,又生出了一个观点:刘邦之所以改变战略,除了张良反对,还有一个原因是刘邦军中有大量韩军。刘邦不采纳张良意见,这些韩军就会撂挑子。

对于,这个观点,也说的通。

但,我个人更认为,张良战术是求稳。

孤军深入,是兵家大忌。前有强秦,后无稳定根据地。身为战略家、谋略家的张良,是不会让这种危险,发生在自己身上。

刘邦采纳张良意见是因为对方看到他没有看到存在的问题。有人发现问题,刘邦就要解决问题。西去武关,攻灭强秦,他已经没有援军。一旦,在武关等地受阻,宛城秦军追来,刘邦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于是,刘邦做了战术调整,掉转头攻打宛城。

这一次,刘邦用了新战术:夜间奔袭战。

太史公是这样记载:沛公乃夜引兵从他道还,更旗帜,黎明,围宛城三匝。

按理说,凭借宛城坚固,以及粮草器械充足。南阳郡守,据守是没有问题。可,问题关键在于,南阳郡守新败,见识了叛军的厉害。尤其是叛逆来得悄无声息,让宛城成为一座孤城。

这下,南阳郡守崩溃了!

当一个人处于崩溃边缘,他是没有心思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南阳郡守做了一个举动:不打了!自杀。

也可以说,张良献计,刘邦出其不意,摧毁南阳郡守心理防线。

按理说,正常人见敌军兵临城下,会说几个字:怎么办。

然后,会有几个人激烈讨论。

有主战,也有主降。双方闹得不可开交。而,南阳郡守表情是绝望,直接拔剑想要自杀。

这时,一个人物登场。这个人就是南阳郡守身边幕僚:陈恢。

陈恢这个人物,史料留下信息不多。刘邦攻打宛城,他献计南阳郡守,有说刘邦,拯救宛城,从而被封千户。

现在,来看一下这个人物的精彩表现。

陈恢见南阳郡守想要自刎,拦了下来,说了一句话:现在死太早了。

然后,陈恢提出解决方案:先做通南阳郡守降刘思想工作,后做为使者,前去劝谏刘邦。

南阳郡守听了,不想死了。

陈恢见了刘邦,先说出他最关心的事:先入关中为王。

再摆出刘邦做的事:徒留宛城。

跟着,他说了宛城的优势:宛,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人民众,积蓄多,吏人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

这句话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强攻,对刘邦不利。

然后,陈恢站在刘邦角度考虑问题,又说了这样一段话:今足下尽日止攻,士死伤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後: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後又有彊宛之患。

陈恢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案: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

为了让刘邦接受这个观点,陈恢说出这样做的好处: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

刘邦听了,也认为这是解决南阳问题,最佳方案。毕竟,项羽在正面战场取得成功,刘邦要赶时间入关中。就这样,刘邦答应议和,封南阳郡守为殷侯,封陈恢为千户。

刘邦智取宛城,两个人物很关键。

一个是张良:劝谏刘邦,必须拿下宛城,根除后顾之忧。又以夜间奔袭战,击溃南阳秦军心理防线,不战而胜。

另一个是陈恢:他提出和平解决问题方案(投降。

刘邦拿下城宛城之后,下一步他又会有什么打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