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之战,刘邦输了,也为他敲响起一道警钟。同时,也告诉刘邦,秦很强大。
来看一下,刘邦输得有多惨?
史料留下这一句话:战不利,收军中散骑。
也就是说,此战,刘邦遭遇了一场惨败。
他一边逃跑,另一边收集军中散卒。虽然史料没有记载,洛阳秦军守将是谁?他能够击败刘邦,足以证明武力在赵贲、杨熊之上,是一位能够独挡一面的将领。
洛阳之战,刘邦输了。但,秦军也不是完胜,付出了很惨重的代价。这场战役之中,有两个人表现很优秀。
一个是夏侯婴,另一个是骊商。
夏侯婴手中掌握一支车兵,且多次对秦军作战。这一次,也将车兵发挥出很大功效。夏侯婴以兵车趣攻战疾,因战功显赫,被赐爵,封为滕公。从这一刻起,夏侯婴被称为滕公。
骊商表现也很优秀,留下四个字:大破秦军。
刘邦输了,秦军也没占据上风。这也是秦军大败刘邦之后,为什么没有倾巢而出,剿灭叛逆。反而,给了刘邦,东山再起的机会。
面对前途渺茫,这个时候,一个关键人物站了出来,他就是张良。
面对战事不利,张良建议南下先破南阳,再出武关,兵至咸阳。刘邦采纳张良意见,舍弃经洛阳,至函谷,进咸阳原有路线。
由于史料模糊,南阳郡守个人信息没有明确记载,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吕齮。通过残存史料信息,以及野史,在发挥脑补,还是能够得到一点信息。
秦始皇灭六国,兼并天下,北击匈奴,南伐百越,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
郡守是地方最大的官,兼任军事指挥权和行政事务。也算是封疆大吏,一方诸侯。秦始皇为了避免地方做大最强,采用流官方式。
想要成为郡守,首先要满足一个条件:得到朝廷认可,其忠心程度,不容置疑。
其次,个人能力要强。毕竟,秦始皇那个时代,想要改变命运,只有两条途径:读书和当兵。
第三,朝廷之中有人,或者祖辈、父辈建立功勋,恩泽子孙。比如三川郡守李由。
当然,最重要一点,这些人不能和六国贵族有关系。这也是为什么项氏、景氏、赵氏、魏氏、韩氏、田氏等家族,很难成为地方大员。
从上面这些信息可以看出:南阳郡守家世清白,家庭条件不错,个人能力也很突出,对秦忠心可靠,还得到秦廷认可。
他能躲过秦二世继位时候那场暴风雨,说明他懂得明哲保身,行事相当低调。
函谷关以东,到处都是起义,战火不断。南阳郡也有少量起义势力,但,他能够通过自己能力镇压。这说明,这个人能力不容置疑。
当刘邦攻洛阳不利,改变进军路线,南下攻打南阳。南阳郡守不是关起门,躲起来。他做了一个决定:主动出战。
南阳郡守选择了一个好地方,阻截刘邦南下。这个地方叫犫县。
犫县在西周时期为畴地,春秋时期为楚国犫邑。北临滍水,南偎犫河,犫城不但战略地位重要,而且周围土地肥沃。当时是楚国重要产粮基地,现在是秦国最重要的粮仓,人口众多。
犫县位于南阳郡和颖川郡交界,是刘邦南下必经之路。南阳郡守想要依靠犫县地理位置优势,阻挡刘邦南下。所以,一场大仗,硬仗,再所难免。
刘邦刚败洛阳,急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此战,他势在必胜,出战必赢。因此,刘邦动用全部家底,派出很多能打的人。
这份作战名单被太史公记录下来,他们是:曹参、樊哙、周勃、夏侯婴、骊商、灌婴、靳歙、吕泽部将郭蒙、虫达等人都参加这场战斗。
不仅如此,刘邦亲临战场,张良率韩军助阵。这是刘邦洛阳战败,南下第一场硬仗。
犫县之战,史料一笔轻描淡写带过。但,这绝对是刘邦南下,不容忽视的一仗。
太史公告诉了我们答案:刘邦胜,南阳郡守败。
南阳郡守虽败,但不是溃败,依旧保存大量军力,退守宛城。
宛城是南阳郡第一重镇,也是南阳郡治所。城高沟深,粮草丰足,还有大量军力,不易攻破。
刘邦攻破犫县南下,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稳中求胜,平定南阳郡。要么西进,绕过宛城,抵达武关。
刘邦选择绕过宛城,直取武关。
刘邦做出这样的选择,有两种原因?
1、宛城不好打。
2、他要赶时间。
在关键时候,一个人投了反对票,他就是张良。
张良看问题比较全面,他认为宛城秦军,是很大隐患。若不及时解除,会威胁到全军安危,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
张良不仅出生在五世相韩的世家。他还是一位谋略家、战略家。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他能看到。别人想不到的问题,他能想到。
张良先说了一句话,理解刘邦渴望率先进入关中的心情:关中王之约。(沛公虽欲急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