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阶段 苏峻之乱(1 / 1)

公元325年秋,司马绍驾崩,只有五岁的司马衍继位,王导、司马羕、卞壸、郗鉴、陆晔、庾亮、温峤共同辅政。司马绍谥号明皇帝,之前的作为绝对匹配的上“明”,可惜没有继承司马家的长寿基因,仅存活至二十七岁。北边石勒与刘曜争霸,东晋可以安心的继续内耗。司马绍治下的宗族势力逐渐抬头,辅政大臣中的司马羕系汝南王司马亮之子,年龄长辈分高,被司马睿尊为大宗师,他的弟弟南顿王司马宗与他一起投奔江东。司马绍去世,司马家人人都有当皇帝的心,司马羕率先躁动起来。

司马绍病重期间,掌控皇宫禁军的司马宗便与司马羕相互勾结,阻止任何人探视司马绍。这个僵局最终被庾亮打破,最终司马绍任命七位辅政大臣,人数之多,史上罕见。辅政大臣中王导自不比多说,但毕竟受到王敦的影响,逐渐退居幕后。郗鉴、温峤被外任,不在朝廷内。卞壸、陆晔一北一南,代表各自势力。庾亮,现任皇帝的亲舅舅于是被推向前台,他也觉得自己是众望所归,开始一通乱操作。

公元326年六月,平叛王敦最为关键的主力刘遐病逝,庾亮让郭默统领刘遐的部曲。部曲都是自家兵,自然不愿意归别家,东晋的北疆开始小规模内战。虽然最终郭默成功兼并刘遐部曲,但在石勒的压迫之下,东晋基本放弃对淮河以北地区的控制。十月,庾亮诛杀司马宗,将司马羕贬为县王,其他宗室也一并受罚。朝廷外,庾亮派最为信任的温峤去往江州,防备陶侃,兴修涂塘、翻修石头城,防备外军再次攻入健康。

庾亮的这一波操作,得罪手握重兵的边将祖约、苏峻,甚至再一次激怒陶侃,之前陶侃便认为是庾亮没把自己写进辅政大臣的名单里。朝廷内庾亮专断独行,随意杀戮宗室,本来司马绍留给庾亮的是怎么答也能得分的单选试卷,可惜庾亮认真、努力答题,得了零分。

公元327年十二月,历阳(今安徽省马鞍山和县历阳镇附近太守苏峻藏匿司马宗亲信,庾亮讨要被拒。庾亮决定召苏峻入朝,苏峻不从,以诛庾亮为名进军建康。

苏峻长期抵挡石勒的进攻,手握一万精兵,其中必然包括江东最为匮乏的骑兵,作战经验极为丰富。庾亮,亲自翻修的石头城,或许他的自信源自于此,拒绝了郗鉴、温峤以及三吴地区(吴郡、吴兴、会稽的援助,对温峤说出那句“不许越雷池一步”的惊人名言。苏峻向祖约发出要约,祖约欣然赞同并派出援军。苏峻带兵两万,首先占据姑孰(今安徽省马鞍山当涂县,吞并城中粮草。月底,苏峻绕过石头城,直接攻入台城皇宫。庾亮军阵尚未结成便溃散,自己乘船投奔温峤。健康被苏峻占领,司马衍、王导等被苏峻扣留。苏峻的部众洗劫皇宫后焚毁台城,干了张方与刘曜相结合、甚至更绝的事,司马绍等人被苏峻迁至石头城。

在江州的庾亮、温峤仅有七千兵力,战力拉垮;郗鉴处的兵力史书无记载,之前平叛王敦时由于其自身兵力不足,引入刘遐、苏峻兵众,后来流民都被苏峻劫走,自然实力不乐观。能依靠的只有陶侃,陶侃站队哪里,哪里必然会最终取胜。公元328年,庾亮、温峤等推举陶侃为盟主,领兵前往前往建康勤王。五月,陶侃率众抵达寻阳(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附近,庾亮亲自登船叩拜谢罪。陶侃寒门出身,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被高门叩拜,内心激动无以言表,于是坚定与庾亮、温峤站队的信念,合兵四万向建康进发。

另一边,郗鉴率兵与陶侃汇合,听从陶侃号令。陶侃命令郗鉴驻守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分散苏峻兵力。三吴豪族率领各家部曲,发兵建康勤王,苏峻再一次分兵抵挡。即使苏峻分散兵力,盟军依旧只能与其相持,甚至苏峻更占优势。陶侃决定包围石头城,与苏峻决战。庾亮、温峤率领步兵一万,准备向石头城发起进攻,苏峻儿子苏硕带领八千人,将庾亮军击败。击败苏峻似乎只能依靠奇迹,但是这个奇迹恰好出现了。苏峻得知儿子获胜后喝了大酒,带着几名骑兵冲入盟军军阵。毕竟盟军还有近万人,虽然在溃逃,但区区几名骑兵肯定冲不散的。苏峻冲阵失败,返回途中战马失足,盟军部众纷纷用矛向其投射,苏峻似乎成为“刺猬”,其尸体先斩后剐,最后焚烧。没过几天,北边的刘曜,同样的作死法被石勒活捉。然而苏峻的部众推举其弟苏逸继续抵抗,但其大势已去,第二年二月,苏峻之乱最终被平定。祖约投奔石勒,后被石勒灭门。

战乱之后,建康皇宫化为灰烬,温峤建议迁都到自己的地盘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附近,三吴豪族主张迁都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附近,王导最终决定,哪也不去,重新在建康修筑宫殿吧。石勒已经平定中原,但凡离开建康,东晋能不能自保都难说,何况此时的朝廷又只得依靠王导来平衡。陶侃升任太尉,移驻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附近,都督荆湘雍梁交广宁七州军事;郗鉴升任司空,继续经营京口;这二位均获得开府权限,位列三公。温峤移驻武昌,九月去世,他的好兄弟庾亮非常惭愧,请求出镇芜湖,担任豫州刺史,企图伺机北伐,将功补过。可惜中原是刚刚一统的天王石勒,庾亮能抵挡住就很不错了。

公元33年,陶侃平息江州郭默叛乱,同时兼并江州。苏峻之后,湘州并入荆州,所以此时的陶侃实际都督八州军事,如果他想再进一步,那绝对不会有人能阻拦住的。或许是高门寒门的时代背景深深印刻在陶侃心中,或许母亲为他能够入仕卖掉自己的头发,或许早年在浪迹洛阳没能被张华入眼不惜投靠孙秀,又或许顾忌与王导结为亲家的郗鉴,一切的一切,陶侃觉得能够到达今天的地步,实在太不容易。陶侃移驻武昌,这个王敦曾经举兵的地方。陶侃忍住了,远离战火,让百姓安居乐业,顺便囤积物资,仅仅和石勒在襄阳拉锯。

公元334年陶侃病逝,将权利平稳移交给庾亮。庾亮恩将仇报,杀死陶侃所有儿子。公元339年,王导、郗鉴先后病逝,平定苏峻叛乱后的十年间,王导坚持“镇之以静”,平衡各家势力,稳定人心、发展生产,没再发生大的战乱。王羲之,王导的侄儿、郗鉴的女婿,以他为代表,将华夏文化艺术推向那个年代的巅峰。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