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两百零二章 提名(1 / 2)

大明文魁 幸福来敲门 5937 字 2023-05-18

对于争国本之事从万历十四年二月起闹到现在已是第五个年头了。

过去两年得功夫,林延潮大半宅在家中,算是避过了风头最猛的一阵。

万历十八年的时候,申时行,许国,王锡爵,三名宰相联合杜门请辞。又兼唯一留在内阁的王家屏,礼部尚书于慎行连连上疏。

最后天子不得不晓谕内阁,明年册立东宫。

当时王家屏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众大臣,但却令天子很不高兴。

现在到了万历十九年了,也就是天子所说的明年期限。

所以赵用贤认为礼部要抢这个头功,把事情办下来。

赵用贤一番长篇大论,再三说明再强调礼部的权责,礼法之重。

天子口含天宪,言出法随,按道理而言没有办不到的事,但面对群臣在立储上的坚持,皇帝也唯有先承认立储自有成宪。

因为礼法在于皇权之上,大明以礼治理天下。

不少文官为此,甚至不惜丢了乌纱帽,也要极力劝谏。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有投机的成分。

身在其中的林延潮自然看得清楚。

在群臣反对如此激烈之下,天子也是明白,皇三子一旦上位,那将来他们父子俩肯定是自绝于文官集团了。

但这五年来天子明知如此,但就是要铁了心的拖着,其意是以免皇太子过早册立,然后分散了自己的权柄。

这建议林延潮当初也向天子口头表示支持。

现在身为礼部尚书,林延潮拥有了对礼法的解释权。

比如对于册封国本之事,他有足够的理由出声。所以别看礼部的权力有时候很鸡肋,但有时候却高得惊人。

若是他在这个时候倒戈向天子,效仿如嘉靖年时‘大礼仪’上张璁的操作,为废长立幼找出一条合适的道理,无疑……无疑林延潮将会淹死在百官的唾沫里。

此举堪比由反跳忠,风险极大。

林延潮闻赵用贤之言,面上很认真很专注的听着,但心思早不在此处。

等赵用贤好容易歇了一口气。

林延潮插入话题道:“赵宗伯此言乃是正理,但圣上之前有旨,言在国本之事上,廷臣无复奏扰,如有复请,册立之事直逾十五岁。”

黄凤翔道:“正堂果真深思熟虑。不过下官以为天子这话也是气话,难道真有大臣在此间上疏,天子还不册封东宫了吗?”

天子还真是这么想的……林延潮看了黄凤翔一眼,这话他是放在心底说的。

但见赵用贤忿忿不平地道:“国本之事几乎成了儿戏,当初陛下有言在先,皇元子十岁之后即行册封,而今皇元子已是十一。陛下如此不重视国本之事,真是令我等身为人臣者寝食难安。”

“不过正堂大人以为礼部直接题请确有不妥,但我们可以请示陛下,皇太子册封典仪的细节之事。这样就合乎常理。”

皇太子册封仪,仅次于天子登基仪,对于礼部而言是一件大事,

礼部提前询问细节,好像也是很妥当的事情。

林延潮听赵用贤这么说,心觉得对方也不是那么脑子转过不来的人。

林延潮没有直接答允,而是向黄凤翔问道:“这皇太子册封之仪属于仪制司份内之事,不知黄宗伯意下如何?”

“对了将仪制司徐郎中也叫来上一。黄宗伯先说。”

林延潮虽心底早有了决定,但他身为正堂,也是尽可能不搞一言堂,甚至表面上不能是。

黄凤翔闻言道:“下官一切唯正堂大人马首是瞻。但要说依下官之浅见,当初几位阁老,于大宗伯为国本之事以去就争,好容易才初定大计。”

“而今册立国本之事上,我们礼部再尽敦促之责也是责无旁贷,但是贸然上疏是否会坏了几个阁老与圣上商议好的大事,甚至引起天子降怒,这也是不能不考虑。但依黄某之见,我们礼部还是要敢为人先。”

林延潮点点头道:“那么黄宗伯的意思就是要部里向天子请册立之事。”

“正是如此。”

说话之间,仪制司郎中徐即登也是到了,他略略听了一番经过。

林延潮即问道:“依徐郎中之见当如何?”

徐即登干脆地道:“回禀正堂大人,宗社之事乃万年大计,册封太子期限早已至,此事刻不容缓,应立即向天子谏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