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星际移民史(1 / 2)

星际联邦的移民史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期:俘获太空陨石,选择合适的改造成移民飞船。在上面建立中小型生态体系,移民在生态圈中繁衍生息。

这种方式资源消耗少,但移民数量也小,且只能做短途旅行。毕竟中小型生态圈维护的再好,承受能力终究有限。

曾有一艘移民飞船为避开陨石带偏航。飞船到达目的地时,生态圈动植物体系保存完好,但移民体系出了问题。

偏航导致旅程延长,飞船上的移民比原计划多繁衍了几代人。最后下船的移民,人人携带近亲基因,几乎无法再正常繁衍。

联邦殖民星球现在还能接收到的1期移民飞船,都是组成编队的移民船队。落单、无法获得编队内资源互补的1期移民飞船,没有按时到达目的地,就会因为各种原因消失在宇宙中。

2期:有鉴于1期移民飞船所用陨石太小,无法形成自我修复的生态圈,联邦选择俘获中小型星球,改造成移民飞船。

实现了流浪地球外星版本。

得益于科技发展,2期飞船上还配备了行星炮。它们在行进过程中,不用因为陨石、中小行星偏航。挡路的中小型星体不是碾为齑粉,就是被分割成小块,分布在飞船外太空,形成外层保护网。

如果流浪地球有这科技,主角刘培强完全不用拿生命点燃木星。几炮过去,木星就分解了。木星分裂的“尸体”都要抓来当“地球环”。除了用来抵挡不时而来的彗星、陨石,必要时还可以拿来当燃料!。

2期移民方式优点是能形成完整生态圈,移民数量也符合太空殖民的需要。但缺点也很明显。除了消耗大,航程依旧是个大问题。

以光年为单位的航程,很容易造成联邦本体星球资源耗光了,移民飞船还没到达目的地。

联邦移民不是因为恒星毁灭,需要逃离恒星范围。

联邦移民的本质是外星殖民!

3期:人体冷冻技术是这期的重点。

将移民冷冻,塞入带营养液的金属棺材,再将金属棺材用飞船送到目的地。

抛弃了生态圈的包袱、不用考虑移民的舒适性,飞船质量大大减小。亚光速星际旅行变成了现实。

可以说,3期的移民方式几乎满足了联邦殖民的所有需求。

几乎!

4期:大量移民导致本土人口急剧减少,社会发展导致民众生育愿望大大下降。联邦需要用最少的人,开拓最多的星球。

但开拓星球可不是在无人星球上扔一块石碑,表示此地为联邦所有就行的。

停靠在联邦太空码头的无人武装商船,里面装的可不是空气。都是从殖民星球运回来的各种物资、能源。

殖民殖民,当然得有民才行!

安排一堆机器人开发,也得有人指挥安排啊?!

于是,克隆人安排上了。

星际联邦采取的是携带移民基因,到达目的地后再将移民克隆出来。

这种方式非常有效。星际联邦向宇宙四处挥洒基因,在宇宙中点亮了一个又一个信号标。每一个信号标都代表一处被殖民的星球。

只是这种移民方式也有缺陷:基因克隆出来的移民并没有完整的思维和记忆。需要经过长达十几年的知识教育,才能满足新殖民地发展的需求。

而给这些克隆移民提供知识教育,又是一个庞大且系统的工程。即使花费大量资源让克隆移民完成十几年的教育,也无法让克隆移民达到本体的程度。

这导致新殖民星球的文明程度一直很难提高,星球开发的速度也不如早期移民方案。

不是科学家们做不到将思维记忆完美复制给克隆体,而是科学家们做不到将思维记忆长期存储。

克隆体成熟后,将本体的思维记忆直接复制给克隆体。克隆体苏醒后,如果没人告诉ta是克隆体,ta都不知道自己是克隆体。

这种完美程度的克隆,联邦科学家们做到了。

但是!只要将思维记忆进行数据化存储一段时间,再复制给克隆体,克隆体就会出现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