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4章 《永乐大典》丢失,徐光启西学东渐?他是内贼!(完)(1 / 2)

身为文人,用言语暗示一件事,是最常见的操作。

比如——我就爱这么写……

是不是——实际上,刘若愚的确知道《永乐大典》丢失的真相?

但是,他不能说!

因此,只好特意通过这样的暗示,来告诉皇帝呢?

毕竟,今日看来《酌中志》是研究明代的资料,而刘若愚写出来,却是想要从死缓中脱身的工具!

这个酌中,就是自白书的意思。

这一点,在开卷自序中,刘若愚已经说的清清楚楚。

从这里,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刘若愚话里的重点,必然只有两个——1:内阁大臣,2:《册府元龟》和《永乐大典》在一起!

《永乐大典》的丢失过程,已经是“秃子头上长虱子——明摆着”的事情了。

丢失的时间,就在万历——崇祯元年之间!

因为刘若愚是崇祯元年坐牢的!

而结合上下文,丢失的准确时间,在内廷抄录《册府元龟》之后!

这些,就是刘若愚不能明着写出来,却暗示出来的真相!

……

还有《册府元龟》,高达近940万字,郭沫若发现的两个版本,那最多的一部,残存数量,都一百多本!

《永乐大典》呢?

——册!

正本——单册高50.3厘米,宽30厘米,和浴室墙壁贴的大瓷砖,差不多大小。

这个宽度,相当于现代城市,铺设的盲道砖的宽度。

将《永乐大典》排列在一起,全部铺在地上,是宽三十厘米,长5580.785米的一条盲道!

也就是长达11里多一点。

这个长度,大约相当于现代一般县城盲道的总距离!

这么多的书,想要运走,必然要有大型物体的运输行为,给他打掩护!

而且,还必须是多次!

因为,一起走风险太大了!

而《册府元龟》发现的地点是山东青岛,明代隶属莱州府,也就是登莱地区。

将登莱和京师联系起来——

再加上西洋!

还要多次行为!

找一找明末万历以后——大件运输,还是好几次的行为……

只有徐光启:

——在天启元年,运输4门红夷大炮至京师。

——天启三年,运输22门,并且,西洋人随行。

——崇祯三年,6门。

——崇祯三年,徐光启再次上疏,以葡萄牙人一百六十名,澳门人一百名,非洲人和印度人一百名,共三百六十名,以及无尽民夫组建的庞大团队,再次进京。

这一次,被人弹劾,运输队被崇祯下令解散。

直到崇祯四年三月,才在徐光启一党的坚持下,到达京师。

这些火炮,并不是聚集在京师就完了。

还又分别运往不同的地方。

也就是说,如果将《永乐大典》混在车队之中,是最容易带离京师的了!

徐光启盗取《永乐大典》的过程,是不是真相大白了?

那么《册府元龟》,为何停留在了青岛呢?

——恰恰!

就在崇祯四年,登莱兵变!

而兵变的结果,就是徐光启召至山东“铸炮”的工匠,跟着叛军,一起到了后金。

适逢战乱,《册府元龟》被匆忙放在寺庙内,是不是很正常的行为?

或者说,有人故意将《册府元龟》,放在了寺庙里!

……

红夷大炮真的是徐光启引进的吗?

而恰恰——不管是我的考据,还是现今学术界的考证,都证明了徐光启引进的所谓“最先进红夷大炮”,大明早就有了!

(前文有讲,早在万历年间,红夷大炮已经以数十门为单位,出现在福建、广东小县城之中。)

也就是说,徐光启所谓的“引进西洋火炮”,只是一个幌子!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