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可跳过,技术说明章。
因为百万测了,有很多新涌入的读者,也有了一些对于秦代铁路的质疑。
这里稍微做一个解释。
关于秦朝铁路这件事,我第一次听说是什么时候呢?
12年。
也就是我开始进入网文行业的第一年。
这个秦朝铁路,我请教了业内很多人,甚至和南大的一位陈教授也讨论过。
他的意思是什么呢——技术没有障碍,是可行,并且有实施基础的。
他的论断是:这是秦朝在山区,为了解决运输问题而采用的非常规办法。
他说了一件事,我觉得可以讲一讲。
大秦征伐百越。
当时战争长期僵持,对秦军极为不利。
面对这一困局,为解决运输问题,秦始皇经过调查研究,决定派监军史禄率领秦军和民工,在海阳山(今广西兴安县境),开凿一条沟通南北水运长60里的水道——灵渠。
两广的山区,让秦朝花费大代价,不惜开凿灵渠。
而伏牛山呢?
秦朝为了征伐百越,能修建了灵渠,为什么不能在秦岭修建运输军粮的设施呢?
众所周知,这是横在关中与南阳盆地之间的最大障碍。(内部就是韩国、魏国、楚国等,当时是天下最富饶的地方)
秦国想要一统六国,只有两条路:商於古道、崤函古道。
这两条古道,都在秦岭等大山之中,更是有天险武关、函谷关阻挡。
而函谷关,却不是那么容易打过去的——秦朝一大半时间,都花费在这里,已经足以证实。
既然崤函古道难行。
那么商於古道呢?
张仪的一张嘴,硬生生将这块战略要地,划给了秦国。
这在秦国自己的地盘上。
那么,既然后来的秦朝,为了统一百越这种当时的蛮荒地带,都能花费大代价开凿灵渠。
为什么就一定不会在商於古道,制造秦代的铁路,从而解决大军粮食运输问题呢?
要知道,这个的技术,当时的科技已经是可行的,无非就是思路问题罢了!
他问我——秦始皇为什么车同轨?
为什么非要让两车轮之间的距离,固定化呢?
是不是,这个规定的出现,是为了配合某种战略问题呢?
……
这个问题,我记忆犹新。
我们知道,“车轴适配车厢”这问题好解决——
农村大量采用了套筒的办法,将两个车轮套在一起,从而能够适应宽窄车厢的。
这个手拉车,学名叫地排车。
这种车,有两种车轮,一种是两个车轮被轴固定死了的。
另一种,每个车轮上,都只固定半截车轴,在九十年代,农村手扶拖拉机没普及之前,还很常见。
若是真的为了配套方便,为什么秦朝不采取这个办法呢?
不要忘了,这种办法,才是最简单粗暴,而又适应性更强的操作。
完全可以做到随时损坏,随时更换啊!
这在军事上,才是最容易被采纳的办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