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和宋濂对视一眼,他们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妥协的意味。
朱元璋那看似戏谑儿子的话实际上就是在敲打他们。
显然,这位大帅是想要将戴原礼放入书院之中。
宋濂略微阖了阖眼,微微躬下腰:
“大帅,公子虽然只是童言却也是有道理的。眼下战事频繁,总从外面招揽一些军队医官总显得杯水车薪了些。大帅不妨就让戴先生进入书院的武达部专开一课,培养些医官出来吧。只是军队毕竟都是金创医或是折骨医多些,不知道会不会辱没了戴先生。”
朱元璋对宋濂的话不置可否,只是几根手指轮番敲打着桌面:
“那刘先生呢?也赞同吗?”
刘伯温低着头,没有对朱元璋的问题做正面回应:
“大帅,臣并未参与应天书院的事务,恐怕不便置喙。”
朱元璋有些森冷的看了刘伯温一眼,可下一秒他又重新在脸上带起了笑意:
“伯温,你尽管畅所欲言就是,不必在意这许多的细枝末节。”
刘伯温看朱元璋一定要自己表态,也知道这事情怕是拦不住了,只能有些僵硬的点头:
“既然宋先生提了,那想必是合适的。何况,戴先生能献祥瑞于大帅是大功,当赏,当赏。”
朱标看着刘伯温的表情,稍微挑了挑眉。
刘伯温比宋濂更加专注于权势。所以在触及士族利益的事情上,他也远比宋濂更加难搞。
当初将应天书院分为两部,给了那些武人以如儒士一般稳定的晋升通道,已经算是踩了一脚士族的底线。
现下要再将他们向来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并入书院。他们是不可能心甘情愿的。
虽然隋朝时期就有太医署这种官办医学机构,但却一直规模较小、相对独立且又只为贵胄服务。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依旧没有相对可靠的途径进入成熟的体系之中学习。
而应天书院事实上就是承担着国子监的功能。
一旦将医学并入其中,就意味着其会逐渐和儒学一样,摆脱单一的师带徒模式,走向学院化的道路。
现下虽然只是一府一院的事情,但之后谁知道这朱家父子会不会真的完全将应天书院的种种制度典章推及各官学之中。
朱标明白现在还不适合跟这些士人将关系闹得太难看,所以给了一棒,自然也要稍微退让退让,给他们些胡萝卜:
“爹,我看单独招生员就罢了,实在是麻烦。不若从军队的年轻医官中选拔些人过来吧。”
刘伯温的脸色稍微好看了一些。
只要将参与医课的人控制在军队现有的医官之中,注定影响不会太大。
朱元璋点点头算是采纳了朱标的意见。
戴原礼也察觉到了这堂上有些诡谲的气氛,连忙叩首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