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煜并不想直接卷入两党斗法当中,在旁眼观鼻鼻观心,甚至还往叶琛背后缩了缩。
倒是叶琛见宋濂提了自己的名字,往前站了一步准备顺势毛遂自荐。但杨宪却抢在叶琛之前,先行开口:
“大帅,臣下认为倒是陶安陶大人颇为合适。陶大人素来以博涉经史闻名,又著作等身,实乃佳选。”
李善长闻言不再说话。陶安并未被卷入淮西和浙东两党之中,又资历甚老,甚至连启用浙东四先生时,朱元璋都是先问过陶安之后才加以任用。最重要的是,他和宋濂一样,属于无心争斗、性情纯良的人。
杨宪这一人选实在是太过巧妙,不仅提到了老朱心坎上,更是让叶琛等人没有可以挑剔的理由。
老朱终于得了个自己觉得合适的人选,立即点头应下:
“嗯,陶先生年事已高,于书院中任职正好免了四下颠簸之苦。那便就这么定下吧。至于叶先生,乃治民之才,屈居书院未免可惜。倒是眼下处州刚复,民生凋敝,正是需要叶先生的时候。”
这个安排众人都还算满意,也就规规矩矩的讨论起了书院学规。
叶琛是最为在意取士子一事的,虽然自己被调去处州已成定局,却也先将此事拿出来商议:
“大帅方才言取录士子,不知当以何法?”
朱元璋略微思索,只大略的定下一个标准:
“当考学行端庄,文理优长者以充之。”
叶琛一语道破关窍:
“当前正是动荡之时,臣下建议开院考,有意入院者皆以院考名次择优录取。”
李善长闻言皱眉,立即出声反对:
“若全部以院考取录,只怕届时尽是江浙士子。岂不是让其余诸州寒心?”
朱元璋点点头,也是赞同李善长的说法:
“的确,以院考定之,本帅亦觉不妥。宋先生可有何高见?”
宋濂应声而答:
“臣下认为,应于各州县均设入院考,每学岁州贡三人,县贡一人。”
这个方法显然是对江浙无益的,但提出之人乃是宋濂,叶琛也就只能作罢。
其余各种繁杂事务,也随着时间流逝一一定下。
直至日暮之时,朱元璋方才让宋濂先行整理今日所定学规,结束了议事。
朱元璋不过刚走。叶琛就直接找宋濂,神色显得有些不悦:
“景濂兄,今日议事你怎可提州县定各录生员呢?”
宋濂看向叶琛,面上依旧是那一派的平和,眼神中却有坚毅:
“子曰:‘有教无类’。历元一朝,我汉人文脉几近绝断。如今再为私心,将士子自限于江浙二地,如何能传承孔圣之志?景渊,你乃名士,应为天下生民立命,为往生继绝学,怎可因私废公,因小失大?”
宋濂一席话说得叶琛也有些臊得慌,只得长叹一口气:
“景濂兄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