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天理人欲之辩(1 / 2)

朱标只能稍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试图借天理人欲之说给宋濂解释后世辩证唯物主义的一部分内容。但在这之前,他还需要搞清楚宋濂目前的想法,好对症下药。

“学生解释前,还有几个问题想问师傅。师傅认为,天理可会变?人可否知天理?人欲又是否无用?”

宋濂抑制住自己的情绪,稍微闭眼思索一阵。

“天理,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元无少欠,百理具备。人虽可知,却不可改。至于人欲,当为贪、懒、奸、邪、色此类,自然也无可用。”

朱标闻言笑了笑。他虽没有期望宋濂能够跳脱出宋代以来的理学体系,但也没有想到这一阶段的儒家思想偏离后世华夏普遍认可的哲学观念如此之远。

“学生认为天理存于万事万物之中。凡是天理必有限制,此事之理,于彼事未必可用。今日之理,于明日却未必可行。因此不能忽略具体的事物之别,当认为万物各有其理。师傅认为可有问题?”

朱标用尽量和这一阶段儒家思想贴近的观点切入,试探着宋濂的反应。

他是打从心底里希望,后世的一些基本观念能够被宋濂接受。毕竟如果能借助当代大儒的名望,将来想要推动教育体系往现代化发展就会容易得多。

宋濂对朱标所说仔细斟酌了一番,觉得的确没有什么问题便摇了摇头。

事实上万物各有其理这一点,也的确是被这一阶段的儒家普遍认可的,否则也不会有格物致知的说法出现。

朱标见宋濂没有意见这才继续开口。

“学生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向来变化才是常态。日升月降,斗转星移,任何事物的静止都是相对的。而变化才是整个世界的基调。因此人所认识的天理也应当伴随着万物的变化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只能不断求索和探究天理,却不能妄言天理既此,以求其存。因此存天理自然不当,应是求天理才对。”

说完朱标顿了顿,见宋濂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他的言辞也变得更加尖锐和直接。

“人欲虽生诸恶,然其本身亦内含天理。朱熹曾言: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可顿顿食肉之人却大都比顿顿吃糠之人更身强体健些。耕地需要体健之农,战事需要体健之兵,就连妇人生产都是体健者更易活。那为何吃得好些就成了人欲,是种过错呢?最多只是因为国家还未能人人得吃山珍海味罢了。既如此,那就更应当顺从人欲,使粮食更多家畜更肥,人人可吃山珍海味才对。”

未等朱标说完,宋濂便出声打断。

“公子此言差矣。粮食亩产有定数,家畜之壮亦有定数,乃至天下钱粮皆为有限。今我多占钱粮食山珍,便有其他人受盘剥而空腹。因此才需节欲,使人人皆可饱腹。因此灭人欲,可谓之为仁,也才是君子所为啊。”

虽然宋濂反驳了他,但朱标也不得不承认宋濂心中是有百姓是有公义在的。不然也不会如此坚定的相信灭人欲的必要性。

只不过宋濂到底是受限于所处时代,很难产生对另一种路径的想象。

“师傅,铁犁牛耕出现之前,恐怕需要十亩地才能养活一个汉子。而现在,就算是北方也只需要至多四亩地。由此可见,亩产是可变的。既然亩产可变,又为何不求诸于天下钱粮可奉百姓顿顿食肉。反倒要叫人节欲,莫要吃好了呢?其次,存天理灭人欲之说自宋至今已有百年有余,人欲可曾真灭过?是王公诸侯不食山珍海味了?还是他们不娶三妻四妾了呢?”

这一通发问震得宋濂往后跌了两步,但他还是用手扶着桌子勉力支撑起自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