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你刚刚为啥不跟公子说实话啊。你分明听得懂那些本地匠人说了啥啊。”
徐五八猛得一听儿子发问,下意识便捂住了儿子的嘴,转头看看有无旁人。
见四周都静悄悄的,他才在儿子的脑瓜子上拍了一巴掌:
“傻小子!那几个工匠说的可不是好话。公子虽然人好,但到底是个孩子。若是咱们一说,将他惹恼了,闹不好是要掉脑袋的。你记住,一定多做少说。老老实实办事,不要触怒贵人。咱们这种人的命在那些贵人眼里,可比草都贱。”
徐四捂着自己的头揉了揉才闷闷的应了父亲一声:
“知道了,爹。”
另一边,朱标已经让刘和将昨日文书记述的手稿给自己取了过来。可越看他的心越沉了下去。
这份手稿中匠人对朱标所造的红砖水泥的评价是虽有可取,但无实利。
原因很简单,红砖中所需添加的煤矸石虽然价格低廉,可大量烧制所需要的惊人用量,老朱治下地区的产出根本不足以应对。若从其他地方购买和运输,成本便会骤升。
至于水泥,则是因为需要将原料研磨成极细的粉末,耗时耗工,亦很难量产。
这份手稿算是将朱标现阶段的科技梦给彻底粉碎了。他低着头,看着自己手中的手稿怔怔的出神。
他终于明白,想要凭一人之力推动整个国家在科技层面迈出哪怕一厘一毫都是过于艰难的事情。
即使他不出现,大明各项技术也会走到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文明所能触及到的顶端。
古代华夏人的智慧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民族。即使社会并不重视科技的发展,他们也几乎创造了大半当时世界最为重要的造物。
如果一个技术在这样的民族手中没有被创造和选择。那一定是因为它不适应当时的环境和政策。而绝不是他们没有能力或者智慧去开创。
面对这样的现实,朱标也陷入了短暂的迷茫。
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诸如徐家父子那样的人过的好一些。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才能将大明或者说华夏带到更好的未来。
生产力是一个宏大的命题。这不是一两个人或是一两件发明能够轻易写下新篇章的东西。可没有生产力的推动,一切超出时代的政策和构想最终都会被现实砸得粉碎。
路该往何处去呢?
朱标在自己被搅得有些混沌的脑子中尽力想要抓住一个答案。可他的心中却有一道悲凉的声音在告诉他:你做不了任何事。
刘和的脚步打断了朱标的沉思。他拿来了一本手札交给朱标:
“公子,这是二公子给您带回来的宋先生的手札。”
朱标有些茫然的接过来。接触到纸张的一瞬间,他突然等来了那道乍现的灵光。
他或许真的没有办法以一己之力推动大明走向工业时代。
但他有着属于二十一世纪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全面而精准的认知。这两样东西是一颗火种。
只待一种名为教育的风轻轻一吹,星星之火便会燃烧起整片草原。
即使他终其一生也不会见到科技发展到他曾经体会过的程度。
可科技之光照亮整个大明的时刻总也不会来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