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雾渐散,晨曦微露。
洛阳皇城鼓楼上传来了今日的第一通鼓声,随之,洛阳城内百余坊四百余街鼓次第响起,满城尽是鼓声咚咚。沉睡了一宿的洛阳城苏醒了。
候在天津桥头上准备早朝的朝臣们神色恭敬而肃穆,他们按部就班秩序井然的向着皇城走去。随着朝臣们的步伐,皇城的端门,宫城的应天门依次打开,庄严高大的大殿赫然出现在眼前。
不过今次早朝却有些不同寻常,朝臣们没有朝着举行常朝的宣政殿而去,却是向西一转,向着宫城西侧的洛城殿行去。
公元69年,武皇于洛城殿主持了一场前所未有文化盛事。她亲自策问贡士,并取士十六人。自此,武则天首创殿试之名流传后世。而事实上,这一次的殿试,与后来明清时期的殿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武皇之所以举办阵容强大的殿试是为自己登基前收拢士人之心的一次举措,之后并未形成定制,更非常科取士的固定环节。真正意义上的正规化的殿试则是在宋代形成,并且成为科举取士的重要一环,决定着进士们最后名次的排定。直至明清,殿试制度才更加的完善和举足轻重。
今次,武皇于洛城殿再次举行殿试,则又与前次不同。
这回殿试的对象是通过了省试的进士科考生,实质上的新科进士。只是由于武皇出于对科举的重视,再加之本次进士及第者中颇有些年少英才,特此举行殿试,亲自策问,既是亲眼看看今科年轻进士的风采,亦是对这些进士的一次考验。当然,殿试中一般是不会黜落进士的,除非这位进士特别不招人待见。
洛城殿内,文武大臣们按着品秩高低依次站定,武皇陛下亦在朝臣们的参拜声中登台亮相,霸气入座。三十名新科进士在内侍的引领下,按着春闱名次排着队入了大殿之内。一个个朝气蓬勃或气度不俗的士子,特别是其中青年、甚至是少年郎君们,让殿内众人眼前一亮。
三十名进士分了五人六排,依次入内。排名第五的娄彦君和排名第十的郑瑞正好站在了前后位。这两个位置显眼,两人又只有二十上下,一入场便引来了最多的关注。两个人虽故作镇定,可心中的紧张却是实实在在的。
虽然这回的殿试不过是走过场,但不比省试时轻松,毕竟是当着皇帝陛下和众位朝廷大臣的面来接受测验,对于即将步入官场的进士们来说,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表现机会。若是表现得好,或许能得个钦点状元,亦或许能为以后的平步青云打下良好的基础,就算只是给武皇陛下留个好印象,那也是值得的。
郑瑞亦步亦趋的跟着众人,虽然他曾胆大包天的擅闯过皇城,但到底没有经历过如此华丽而隆重的阵势。行了大礼,参见了武皇,郑瑞规规矩矩的低着头,心里虽然对陛下、对周遭的一切都感到无比的新鲜和好奇,但他不敢左顾右盼。
他们在入殿前已由宫中的内侍教导了一番繁文缛节以及规矩禁忌。若是犯了忌讳被罢黜了他们好不容易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功名,那可真是没地儿哭去。
“都抬起头来吧,别太拘着了,新郎君该有新郎君的气度才是!”武皇陛下开口了,虽是女性的声色,却颇具威严,让人不敢有轻慢之心。
众进士纷纷应诺。其中几个胆大点的进士已是泰然自若的抬起头好奇的看了一眼传说中的武皇陛下。郑瑞便是其中一员,却见武皇陛下虽年逾六十,却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其人方额广颐、龙睛凤颈,年轻时定是一位雍容端丽又不失英姿的女子。当然,郑瑞可不敢细看,只不过匆匆一瞥,但武皇的形容依然给郑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殿试的内容包括:赋诗和策论。今次由武皇当场出题,一诗一论,以一个时辰为限,却是要考验进士们的急才了。
内侍们将书案、笔墨纸砚等搬上了大殿,并点燃了一支特制的线香,香燃尽时诸位考生就必须停笔了,无论他们有没有作答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