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徐孚远,拜见监国。”
“起来说话。”
朱常淓坐在书案前,一边翻看着书籍,一边说道。
“启禀监国,臣此来是向监国举荐贤才。”
“嗯?难道是玉笥说的那位奇才薄珏?”
薄珏?没听说过啊,徐孚远一头雾水,想来应当是张制台又从哪里寻觅来的大才吧。
“回监国,并非薄珏,是另一位,名唤韩霖,师从前朝徐光启阁老,此人一身经世致用的本事。”
“哦?徐光启?”
朱常淓有些惊讶,急忙将手中的书册翻到了扉页,仔细瞧了瞧,果不其然,上面写着,著书者,徐光启也!
这不是巧了吗?
徐孚远这时也瞧见了潞王手中的书,正是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心中不禁一喜,看来,韩霖之才,可以大用了!
“快,请他进来!”朱常淓大喜过望,他最近偶然看到了书架上这本装订精良的书册,一看书名,便立刻来了兴趣。
翻开看了几页,便觉得此书不同凡响,其中,开垦、水利、荒政、田制、农器、桑蚕、牧养全部涉及。
可以说,面面俱到。
这不禁使朱常淓大为震撼,大秦曾以耕战为国策,农耕便是根本,但那时候,可没有像《农政全书》这么全面系统的总结农事技术。
韩霖被李宝引进了书房,正要行礼,却被朱常淓拦下。
“免礼,快坐!”
韩霖有些发懵,不知所措地屁股半沾椅子。
“韩先生,本王近来正好读到了徐阁老的著作,遇到些许困惑,不知先生可解否?”
“愿为监国解惑。”
朱常淓翻了翻书,他倒不是故意考校韩霖,而是真的对书中有些地方不太明白。
“徐阁老以为南粮北调靡费过多,应当在北方实行屯垦,大兴水利。可北方气候终不似南方,产量稀薄,当真能自给自足吗?”
朱常淓对此有些疑惑,京师一直需要通过运河转输南方漕米来维持,每年光漕运成本,就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北方有着广阔的荒地,因此徐光启提出在北方进行大规模屯垦,想要以此来改变南粮北运的局面,为朝廷开源节流。
可问题就是,如果北方屯种真的能活人的话,又岂会有那么多荒地被弃而不种呢。
韩霖听罢潞王的困惑,不禁摇头一笑。
“监国一定是没有看过《甘薯疏》吧。”
“《甘薯疏》?”
韩霖点点头,随即便张口背诵起来。
“方舆之内,山陬海澨,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或隐弗章”
见韩霖随口就来,朱常淓确信,这位徐光启弟子应当不假。
韩霖一口气将《甘薯疏》背完。
见潞王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韩霖心头忽然热了起来。
一个能翻看《农政全书》的君王,一定不会太差。
“监国,恩师说过一句话,北薯南稻中棉花,或可一改饥寒之困局。”
“哦?这甘薯竟得徐阁老如此青睐?”
北薯南稻中棉花?朱常淓不禁心中反复默念着这句话。
“甘薯此物,耐寒耐瘠耐风雨,抗病害也冠绝诸物,且若是种植得当,产量也相当可观。”
当时,徐光启还特意在松江府进行了试种,效果十分良好。
于是他便写下了《甘薯疏》来进行宣传推广,希望能够在江南进行普遍种植,可惜
听到甘薯的特性,朱常淓顿时喜上眉梢,就连一旁的徐孚远都睁大了眼睛,仿佛发现了什么新的宝贝。
“你的意思是,甘薯亦可在北方种植?”朱常淓满眼期待地看着韩霖问道。
“恩师作《甘薯疏》的初心,就是想告诉百姓,不要拘泥于地域限制,只要精心培育,大多数的作物都会自行适应环境。就像这甘薯,在闽地可以生长,到了松江府依然长势喜人。”韩霖语气中饱含惋惜之情,当时恩师的一片苦心,却被世人付之一笑,朝廷更是无人重视。
朱常淓深以为然地点点头,这作物就像是人,在一个地方待得久了,他也会慢慢适应当地的环境。
徐孚远则是想的更深,当时徐阁老的倡议无法被实践,恐怕不只是那么简单的。
若是甘薯被大面积推广种植,扭转了南粮北调的局面,那不知道会损害多少人的利益,首先这江南粮仓的大户们就不会答应。
“妙哉!北薯南稻中棉花!”这句话朱常淓越想越精辟,不禁连声赞叹起来。
稻薯以充饥,棉花以御寒。
见潞王面露喜色,韩霖接着说道:“水利乃农业之本,无水则无田。北方户户引水极为困难,但集中屯垦,千户共引一池水,或为上策。”
“彩!大善!”朱常淓看着桌上的《农政全书》,此时就像是瑰宝一般闪耀,他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书页,对徐光启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可惜,昔人已乘黄鹤去。
“韩霖,继先师之遗愿,为百姓谋福祉,你可愿?”朱常淓直接问道。
“师弟陈子龙,也可完成恩师遗愿。”虽然看得出来,眼前的潞王俨然有中兴之志,但韩霖还是不太愿意做官。
官场,是个吃人的地方。
朱常淓笑容一滞,眼角跳动起来。
徐孚远见气氛有些尴尬,坐立难安起来。
韩霖倒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坐在椅子上默默喝着茶。
静的针落可闻,只有朱常淓翻动书页的声音。
就连侍立在侧的李宝都担忧地看向了韩霖,心想这家伙说话就不能委婉一点,惹了监国生气,能有你的好?
“陈子龙年纪太轻,尚需磨砺一番。”朱常淓面无表情地幽幽说道。
“不知监国想让草民做什么官呢?”韩霖直言不讳道。
“工部如何?正好,此时工部只有夏允彝一人主事,他急需帮手。”朱常淓立刻说道。
夏允彝已经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开始理事,但尚缺侍郎辅佐,眼下的韩霖再适合不过了。
“眼下监国需要草民做些什么事?”韩霖直接问道。
朱常淓想了想,严肃说道:“本王要你做的,只有两件事,第一,革新火器,第二,实践此书。”
说着,朱常淓举起了手中的《农政全书》。
“正好先从绍兴府开始试行!”朱常淓又补充道。
韩霖听罢,起身向朱常淓行大礼,朗声道:“愿为监国效命!”
朱常淓大喜,让李宝扶起了韩霖。
“稍后本王便下诏,任你为工部左侍郎,好好做,不要枉费了徐阁老的心血。”
“臣,谨遵监国命!”
徐孚远松了一口气,这韩霖,方才是在故意试探潞王,还好潞王没有计较。
随后,徐孚远与韩霖两人便一起告退。
一个时辰后,潞王的诏命送到了内阁。
姜曰广从速办理,很快,正在与徐孚远闲逛的韩霖便接到了内阁任命公文与袍服冠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