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章 朕的好大儿(1 / 2)

回到住处,朱标当即就唤来蒋瓛,还有朱元璋的亲兵都尉府千户毛骧,当着朱元璋的面如此这般,这般如此,交代一番。

锦衣卫,是大明皇帝的耳目,要想不被手下人蒙蔽,特务机关是必须有的,而且要遍布各行各业。

三日后,天子朱元璋下旨,命宋濂为正使,前大元威顺王之子伯伯为副使,开始筹备使团,在半月后再次前往云南招降,同行的有十余位大儒,都是江南地区久负盛名的儒生,也都不服从大明的征召做官儿,这次索性一并送云南去。

大明天子亲自选定了云南科举的考题,明经科,明算科都选好了,一同送去。

“梁王啊,照着咱这考题考吧,全国卷,分都认哈!”

与此同时,还有几个使者则是前往北元和漠北王保保处,请他们一道出兵,讨伐有不臣之心的云南“大梁”梁王,朱元璋在诏书里对“大梁”准备开科举,自己“登基称帝”之事痛彻心扉。

本着大明和北元一水带衣,朱元璋二子秦王朱慡还娶了王保保亲妹妹观音奴这点关系,朱元璋盛情邀请王保保从甘肃借道四川攻伐“大梁”,还保证大明会让出道路。

相信,此事很快也会传到北元皇帝耳中。

毕竟,今年漠北遭遇了重大雪灾,在漠北吃沙子的北元王庭坐不住了,专门派遣使者脱脱去云南求梁王支援钱粮,尤其是粮食,这时候得知梁王居然要自立“大梁”,也不知北元皇帝心中作何想法……

……

四日后。

文华殿内殿之中。

酥软的鹅毛绒床垫,羊毛毯子,加上舒适的鸭绒枕头,朱标美滋滋的躺在卧榻上,腿翘着,一边吃着水果,哼着歌儿,一边看着《西厢记》。

“不错不错,这几天虽然累了点,但是能把宋濂这老头子打发去云南,又提前整出锦衣卫,咱日后躺平也好,摸鱼也罢,都能轻松些了。”

朱标一张口,就有美貌侍女,用手捏着葡萄放入他嘴中,还细心用丝绢为他擦拭流出来的汁液。

不过,朱标对这些小宫女没一点兴趣,注意力都在手中的《西厢记》上。

“古人玩的真是花啊……”

“哦不对,老祖宗是真会玩!”

元代民风彪悍,读书人不能当官儿,所以他们都来写书,得益于宋代活字印刷术的普及,渐渐的这些书就卷起来了,于是有人别出心裁的在书里加一些只可言传不可意会的插画来卖书,那动作,那尺度,那大小……

一个字,绝!

“难怪迅哥儿喜欢带画儿的。”

朱标枕着头,撇撇嘴看着手中这幅画品了品,不错,润,很润!

“殿下!”

这时,原来的亲兵都尉府的亲兵百户蒋瓛,现如今的锦衣卫百户蒋瓛,缓步走了上前来拜见。

蒋瓛年岁很轻,是一直跟着朱标的贴身亲兵,就像是朱元璋手下的千户毛骧一样,专干谍子和秘密勾当。

这段时间,朱标给他安排了一些重要的活。

改组亲兵都尉府,组建锦衣卫。

因为亲兵都尉府本来就有情报机构,所以改起来很快,无非是换个腰牌名称。

其实亲兵都尉府早就有了锦衣的卫士,但官职名并非是这个,他们都属于仪鸾司,平时充作仪仗护卫,兼职干点抓人下狱,审问拷打的勾当。

如今,朱标准备把他们的兼职改成主业。

让他们从良。

兼职毕竟有风险,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做仪仗护卫没有技术含量。

从良搞情报,才有挑战性,举旌旗,举牌子谁不会?无非是双手一举,两腿一叉,往哪里一躺……一站。

搞情报就不同了,技术活儿,当赏。

看向蒋瓛,朱标问道:“怎样?”

蒋瓛忙道:“殿下,我已按照您的吩咐,从各地抽调老卒,还有孝陵卫中的周李二姓良家子,以及亲兵都尉府中三百精锐亲兵,一共一千人。”

“地方选好了嘛?”

“选好了,就在东西直卫旁边的驻操营。”

“嗯,下去吧,先教他们军伍演练,我回头会亲自操练他们。”

朱标摆了摆手。

蒋瓛下去之后,朱标放下手中的西厢记,揉了揉脑袋,开始琢磨如何快速的培训大明的秘密机构,锦衣卫。

是的,朱标准备把锦衣卫提前出现,让锦衣卫尽快履行监管群臣,探听民间情报的职责。

现如今大明对于情报比较驳杂,没有对情报机构进行细分,老朱自己又很忙,他手下的亲兵不是万能的。

朱标决定自己好好培训培训锦衣卫,让自己能够安心摸鱼。

看的高,看得远,摸鱼也罢,躺平也好,都有底气。

至于为什么要亲自下场培训新人,不用之前现成的?

这一切,都得从大明先败陈友谅,又灭张士诚,北伐大都,灭方国珍,陈友定,灭明玉珍这些割据政权之后,收了太多杂七杂八的兵员说起。

如今大明无论是卫所兵,还是情报人员,人数都膨胀的太厉害,鱼龙混杂。

当年大明和陈友谅的大夏对决,在大明胜利后,直接吸收了陈友谅部下三十余万人。

后来又是张士诚部十余万人。

再到北伐成功后,大明的军丁已经破百万,亲兵都尉府里的亲兵也吸收了许多新面孔,可是绝大部分都是淮西旧人,或者是以前跟着朱元璋的老卒,朱标决定还是培训一些新人。

“我大明现如今苦啊,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四处缺钱粮,遍地是灾殃,哎……”

朱标揉了揉脑门,说实话,现如今徐达北伐成功才不过四年多,北方大地被蒙古人祸祸的不轻,其实是个烂摊子。

良田都被搞成了牛羊马场,千里无人烟……

黄河夺淮,连年遭灾。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