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世界里,宅院尚需自己在工建司申请后,自己出钱修造,但是考虑到沈灵的特殊,金司长决定自己带人修建,而后,象征性的收取一些费用即可。
可惜的是,在中心城区的宅院已经住满,也只能在西界留作备用的宅基地中,为沈灵挑选了一所了。
想当初,黄宣刚进入下世界之时,虽然有钱有势,但是,也只能在偏僻的西界处购买宅院。
接下来三日,沈灵日日都按时到长江工地上进行忙碌。
手里时刻拿着自己设计并且勾画的结构图,和大秦遗留下来的众多能工巧匠们,一起商讨、修改、再商谈,准备各种材料,筹备建筑工具。
自然,最早开始动工的就是下世界里的一批铁匠们,在仔细测量了长江西界出水口的尺寸之后,就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直接在长江岸边支起十数个大炉灶,准备铸铜汁,断水流。
因此,相对来说,与自己接触较多的是陶匠和土工匠。
而在一次午饭闲聊的时候,沈灵得知一名陶匠就是当年制作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陶匠,叫名咸阳午。
沈灵立即想到了自己在兵马俑里游玩的时候,曾经看到一侧的工匠专栏介绍中,就有这个名字。
在陶俑、陶马身上打印或刻划出陶工的名字,源于秦朝对制陶作坊的工人实行“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制度。
也就是要求每一名工匠在自己制作的俑身上,镌刻上自己的名字。
其实,这在当时,是秦国管理手工业、保证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工匠生产的一种方式与手段。
并且,在建造秦始皇陵的时候,也将这种手段运用于秦陵兵马俑的制作上,一方面加强了对工匠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陶俑质量的提高。
这些陶工名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在人名前带一个“官”字的,简称宫字类;二是在人名前带“右”字或“大”字的,简称作右字和大字类,这两类是来自官府制陶作坊的陶工;
三是人名前带一地方名的,第三类是来自地方制陶手工业作坊的陶工。
最后一种就是只刻有人名的,其中人名多数仅有一两个字,个别的为三个字。因为这一种文字简略,而对其来源尚难作出判断。
最后经过对比,来自宫廷的陶工和来自地方的陶工,在陶俑的制作上,存在着陶俑体型塑造、头型、面型、五官刻划方式等技艺技法上的差异。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技术创作上的差别。
目前为止,发现的陶工名字多达87名,比如说“宫丙”、“宫疆”、 “咸阳午”、“栎阳重”、“临晋”等等等等。
其中“咸阳午”这个名字,因为以当时都城咸阳命名,所以沈灵记忆深刻。
当然,沈灵也不曾忘了告诉他,经过了两千多年,经他亲自烧制的陶俑,如今早已重见天日。
并且被赞誉为世界上第八大奇迹,每日里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前来欣赏观看,对他们的手艺是赞不绝口。
把咸阳午乐的是哈哈大笑,甚至于还满口承诺,待工程结束后,选择时机,他要亲自为沈灵打造一具陶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