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谨见郭镇西这么说,心道既然你主动要唱这黑脸,那本参军便承让承让。
徐经不卑不亢的道:“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汉人有礼有信有忠有孝知仁知义知耻知勇,皆是圣人君子在前教化,圣人有云,是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同样是这个道理,徐经不才,平生愿教化异族,归化蕃人。”
郭镇西一愕,想不到这个武夫说起道理来,居然也是引经据典,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但他抓住了徐经话中的漏洞,笑道:“汝口口声声教化异教,为何只针对吐蕃勃律人,这葛逻禄大食人不同样也是异族?”
徐经又作了个辑才戚戚道:“吐蕃勃律人善于打战却不善于治理,蕃军占领大唐的沙瓜等地后,短短二十年,在下便已见到大唐时候修筑的城池已蔽败废驰、河道已淤塞弃用,民不聊生,在下又曾在吐蕃高原的五茹六十一东岱(即吐蕃本土多有走访,深知吐蕃百姓之艰辛,耕种放牧十之七八归于东岱,平日野菜伴米糠已是民间大宴,吐蕃之民,苦。这些吐蕃俘兵,多来自民间,上有老下有小,吾不忍矣。至于葛逻禄大食人,在下不曾了解,故不敢妄自提议。”
想不到此人竟如此仁厚,郭镇西大度的道:“既然你这么说,未尝不可,只是要约法三章,其一,安西军粮草无多,本守捉不会多拨一斗口粮给这些吐蕃勃律人,要靠他们去从敌军中夺、或是自己耕种,其二,吐蕃俘兵中的各级统兵官、作奸犯科者、不服管教者,一律砍头不容商议,余者一旦有反叛之举或查证有反叛之心,同样连坐格杀勿论,其三,给你的人数上限,与我安西唐军一个戍主的人数相当,不可超过此数!刘参军,你意如何?”
刘谨思索片刻,才微微点头,表示对这种处理方式的认可。
一戍不过三五十人,现在的吐蕃勃律俘虏就三百余了,未来还会增加,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啊,但转念一想,徐经马上便明白了,于是点点头,郭守捉这一番话,表明其是用了心思的,既不僭越朝廷制度,又能解决实际问题。他哈哈一笑,拍了下郭镇西马屁:“将军才思如泉涌,在下佩服!他日安西唐军若成规模,戍主统率千人也是等闲,恭喜各位!”
郭镇西不置可否,只道:“但愿如此。徐经,汝在吐蕃军时任百夫长,如今既为唐军,又将实领一二百人马,刘参军,可否擢徐经为戍主?”
“这个。。。。。。”刘谨想了想,终于还是回道:“徐先生有功于安西军,刘某自会酌情考虑,还请将军不要急于一时!刘某建议,徐经可暂授同戍主一职,假以时日,再授以实职。”
“这个。。。。。。”刘谨想了想,终于还是回道:“徐先生有功于安西军,刘某自会酌情考虑,还请将军不要急于一时!刘某建议,徐经可暂授同戍主一职,假以时日,再授以实职。”
“先生”这个用词真是有趣,既表明刘谨不同意,又表示他对徐经贡献的认可,再以“同戍主”进行搪塞,真个是“谨慎考虑”啊。不过他也难办,身为安西都护府录事参军,下面还有诸曹参军掌握兵、户、功、工曹等,有替节度使监察文武的职责,刘谨既不能由着郭镇西的性子来,又要考虑平衡,还要使各种迁调、军功、军俸发放等符合唐制,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不容易。
郭镇西尴尬的端起杯子做掩饰,只是那茶汤早就冰凉了的,又自觉无趣,便只得回道:“就依参军所言,擢徐经为同戍主,掌吐蕃降兵二三百罢。”
*求票,大大们手里的推荐票,是在下前进的动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