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段正淳读报(2 / 2)

就在青海城,有一个老妇人,命令她的儿子拿出所有的财货,投进青海湖里去。

原因是,那个老妇人做了一个梦。

梦见青海湖里有个神,那神向她讨要供奉。

她儿子不敢不从,真就把所有财货扔湖里去了!

你们说,这种尊守有意义吗?

我说,并不是每一名长辈都是聪明的。

恰恰相反,有不少长辈思想古板,根本不能适应我国的快速发展。

如果你们觉得他们的命令有些问题,你们可以暂不执行,去向官府中的父母官询问。

如果有老人倚老卖老,对社会和国家造成了损失,官府将对其依法处置!”

听完这些,众人心头都是一震。

然后,许多人都露出轻松的神色。

一些聪明人终于明白过来,为什么赵云要写这一篇社论。

这是为了给年轻人的思想松绑!

从此以后,各家各户的老人,再也不能用他们的老思想老眼光来限制年轻人了。

的确!

这就是赵云的意思。

事实上,在青海湖,赵云听当地的汉官倒了许多苦水。

这是因为,在羌胡部落,除了听贵族的话,就是听老人的话。

如果是放在以前,这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在夏国,不少老人的话,根本就是在和夏国唱反调。

就比如黑教。

之所以黑教现在还不能断根,就是那些老人的古板思想在作怪。

他们自己依然盲信黑教,并强令可以被他们影响的后辈,继续偷偷地信仰黑教。

出于华夏民族尊老的优良传统,官员们一时都没办法。

赵云干脆就写了这么一篇社论,彻底抹消了老人指导后辈的法理性。

为了让官员们放开手脚,他还在最后特意加上了一句:依法处置!

也就是说,老人犯错,也是该咋的就咋的。

该杀头杀头!

该劳改劳改!

段正淳读完这篇文章,习惯性地向旁边伸手。

他的妻子早已端着一个竹筒站在旁边,连忙将竹筒递给了他。

段正淳咕咚咕咚喝了几口,递回竹筒,再次低头看向报纸。

“下面是新闻。

到7月20日,南面已经再次拓土二千里!

大王有令,在新拓之地上面,再建城池三座,并设卫所三座,巡检所九座。

截止7月25日,我国已向金城郡移民36万。

……

这些都是国家大事。

如果是以前,普通百姓根本不会去关心这些。

但在夏国,在这群衣食无忧的工人群体中,关心国家大事已成习惯。

听着国家不断向外拓土,众人的心情都是昂扬起来,个个面带自豪神色。

这正是赵云需要的。

在这个时代,几乎是所有人,都没有民族和国家的概念。

于是,人们就特别重视“家族”。

把家族利益摆到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

赵云一直都在刻意弱化民族概念,却在强调国家的概念。

通过小说,通过报纸,这种观念已经开始深入夏国军民之心。

拥有了国家概念的夏国人,自然就会以国家利益为重。

到了未来,当夏国进入汉地,以强硬手段对付世家豪强之时,夏国军民也会坚定地站在赵云这一边。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