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明朝百姓生活常态(一)(1 / 2)

大明求生记 拉拉袖 3599 字 2023-07-10

在这里不得不要细说大明朝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常态及方式,可不是那些电视里面的那种,到处是酒楼、妓馆青楼、客栈赌坊等,相反这些在一个城镇中数量很有限,因为开一座酒楼不是平常人家所能承受的,更别说是青楼赌坊了,没有后台衙门的关照,分分钟就被一些地皮混混打砸了。

在明朝除了人工养殖蚕制丝外,还有一种职业非常普遍,就是养殖白蜡虫,这种特殊的职业,名叫“虫客”,这个白蜡虫是制造蜡烛的必要来源,在明朝这样的年代,照明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从点松明子,再到点油灯照明,而蜡烛并不是主流的照明工具,主要原因是蜡烛的价格较贵,属于有钱人的专利。蜡烛和油灯相比之下,油灯则是更为普及的照明工具。油灯可以使用一些常见的油类作为燃料,例如动物油、菜籽油、豆油等。这些油的价格相对较低,容易获取,因此更适合一般商家及中等人家使用,因此油灯在此时成为了主流的照明工具。就是如此也不是一般人家能用的起的,想想连吃的油都成问题,用来点灯就是极大地浪费。

蜡烛作为照明在此时干净,安全,亮度也更好,而且更上档次,这就让有钱人的第一选择不是油灯,可是想大批量的制作蜡烛,需要最廉价的蜡烛原料,蜡烛原料是从原油中提取的石蜡,古代人可没有石油提取技术,故此,使用的是黄蜡和白蜡,两种蜡有两种来源,黄蜡是由蜜蜂的分泌物提取,制作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蜂蜜,才可以获得足够提取的需要,黄蜡虽然质量姣好,但价格较高,而白蜡则需要放养蜡虫,从其分泌物中,提取相对廉价的虫蜡。故而就有了“虫客”这一个职业。

提取虫蜡的过程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还需要专业的虫客去打理,因此蜡烛的价格不低,只有富有的人才有能力使用,但虫蜡相对于黄蜡,也即是蜂蜡,价格较低,故此,虫蜡在古代就是通吃蜡烛市场的拳头产品。虫客们需要将蜡虫放养在白蜡木、或者是女真木上,不久之后,蜡虫的分泌物在白蜡木的表面,就会形成一小堆、一小堆的白色蜡质,虫客将其刮取下来,放入沸水中,待蜡质熔化后,用棉布或纱布过滤掉里面的杂质和残留物。再用冷水冷却,最终取出固化的蜡块,再进行精练和加工,最终制成虫蜡的成品。

还有一个职业在明朝特别多,在郓城这样的地方更多,就是戏班子,从三四人,到百十多人,大大小小的戏班子多如牛毛,在没有广播、收录音机的时代,娱乐全靠戏班子,所以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戏曲,越有名气的戏班子“粉丝”就越多,可是从事戏班子这个职业,地位很低,低到比青楼中的妓女还低,称为“伶人”“戏子”,一方面受人追捧,一方面却上不得台面,遭人唾弃。能当上戏子的,大多是相貌较好的。而且戏子跑江湖,懂得多,因为时常要角色扮演,所以演什么也是信手拈来。再加上有的扮演的是文臣,诗词歌赋也会一些,这在出门少的姑娘眼里,已经很有魅力。

戏子地位本来就低下,但凡遇到愿意以身相许的大家闺秀,戏子们拼命也想搏一把,万一有的家庭心疼女儿,愿意接受戏子呢?这以后的生活不就改变么?况且也不一定就是欺骗那些大家闺秀。

二来说,大家闺秀平时见识少,接触的外男少,见到的戏子无不是相貌堂堂而且还有个人才能,撇开身份不说,这样的男子看起来也很有魅力吧!古代女子娱乐活动少,唱戏对她们来说就像是电视剧,而戏子就像是偶像。如果哪天自己的偶像有意接近自己,哪个女子能克制住自己?况且古代女子一般出嫁早,待在闺中的都不到十七岁。这个年纪的女子性格冲动,父母越是不让做的,自己就越想去做。被人一忽悠,很容易就跟着偶像跑了,因为她还无法遇见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反过来说男子如果迷上了戏班中的女戏子,就更加彻底了,此时在明朝戏班演的多为元杂剧,地方小曲等,可没有大名鼎鼎的京剧、越剧、徽剧这些,而兴起的却是昆曲,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汉族戏曲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可是这些剧目多是一些大型戏班演的多,一般的小戏班演的全是地方戏曲,才子佳人类的剧目,原本戏班子里面是没有女子的,花旦类的全是男子装扮出演,因为古代女性地位低,不允许进去梨园。唱戏是属于一种卑贱的职业,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子是不能进梨园子的,因为不吉利,最重要的是古代是个非常封建的社会,女的是不可以抛头露面的。

所以说在古代戏子都是男的,在往后较出名的戏子当属京剧演员梅兰芳了,还有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被称为四大名旦,可以看出在历史上,戏子是以男人为主了。古时候除了旦角还分为老生,小生,老丑,小丑等,这些角色也是由男人饰演。

小戏班就不同了,人手少用男花旦不态现实,因为如果戏班要成功,就要寻找男角似女子,年岁不能太大,小孩子又不行,而在古代男子过了二十就会蓄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教导,要想寻找一个男角,真的很难,就直接用女子出演省心省力,女花旦的出现,往往会更加令人注目,也就会聚集起许多男“粉丝”的追捧,大家都知道,戏班是一个流动性很大,行走江湖讨饭吃的职业,如果有人痴迷戏班中的旦角,就会有追随者,跟着戏班跑。

景泰年间,在浙江湖州就出现过这样的事,在湖州有一位颜老爷,虽是老爷年岁也不大,三十多岁,因家底丰厚,在湖州可是大户人家,良田百亩,房舍百间,这颜老爷没什么爱好,就喜欢看戏听戏,比绥德知府郝渊之还要戏迷,只要是过节,就会请戏班来演,在自家庄院内演三天后,也会在院外让戏班演一场,给左邻右舍看戏。这叫做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所以在湖州城内大家都说颜老爷是个好人呐。

颜老爷请的戏班都是大戏班,此时的戏班统称“梨园行”,唐朝唐明皇(唐玄宗)建立的“梨园”,这个“梨园”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培训演员的地方。除了请专门的人士来教习,还请当时有名的文人雅士为他们编撰节目,象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贺知章等人都为梨园编写过节目。这里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集歌、舞、戏于一体的练习场所。因此,在“梨园”这个地方培训过表演行当的都叫“梨园行”。在这里学习过的都叫“梨园弟子”。而有几代人从事这个事业的家庭为“梨园世家”。到了在元朝戏曲兴起,戏曲界大都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这样世世代代的传了下来。因为老祖宗曾是“梨园行”的艺人,因此,这个家族就被称其为“梨园世家”。每家的姓氏就是招牌,比如洪家班、梅家班、谭家班等等。

元代的士大夫阶层、上流社会、贵族之间盛行歌舞、杂居,因为蒙古贵族对诗词、歌赋不感兴趣,他们聚会的时候,不像唐宋时期那样,饮酒作诗、题词写对、舞文弄墨。既然不能像在草原上那样摔跤、套马,举办篝火晚会,就只有欣赏些歌舞、杂耍。于是,文人墨客顺势而为,在民间散曲和杂剧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戏曲剧本,通过艺人表演,逐步成为人们聚会交往的主要表现形式。戏曲创作占据文人笔墨的时候,歌赋诗词就会淡出文案,创作的文人少了,作品也不那样有名了。所以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断言“元无文”,戏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说穿了,这些蒙古人没什么文化,不懂诗词歌赋,只能喝酒看跳舞玩杂耍。可是正因为这样,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优秀的代表作品,把戏曲深入到了另一个台价高度,回顾头来看看整个世界,只有中华帝国有戏曲,有人要说,国外的歌剧要比中国的戏曲早诞生,这种话就是在睁眼说瞎话,国外的歌剧在17世纪,即1600年前后,出现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这个考证还是西方国家自说自话的结果,指着一辐残破的壁画说道,看啊,这就是最早歌剧的形式,而在1600年前到底有没有歌剧还是迷,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而中国采用说唱艺术在宋元时代就很普遍了,而且剧目丰富,表演方法多样,形成许多的民间地方特色,重要是流传下来许多的文字记本、记载、曲目、唱词等比什么国外的歌剧最早的壁画不知要强过百倍。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